《论语》第十章:君子风范
(2008-11-16 17:06:19)
标签:
国学《论语》孔子君子风范教育 |
分类: 《论语》心得 |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被这个国家政要所知晓,所接待,能够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情况。这是老师自己请求而得来的呢,还是这些国君、大臣们主动讲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以自己的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品格魅力而得到这样待遇的。如果要说是老师以求而得到的这些,那么,他所求的方法、途径,也与别人的求法是不同的吧?”
〔解读〕“子禽”:人名,姓陈,名亢,字子禽。这个人的身份,是有疑问的。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没有这个人的记载。所以,有人说子禽不是孔子的学生。
陈子禽这个人很有意思。从《论语》的多处记载看,好像是一个怀疑派,有几次记载,都是他对孔子的作为,提出一些疑问。这一次,是他向孔子的学生子贡询问,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闻其政”的原因是什么?不过,子禽每次的疑问,都属正常的发问,并没有什么恶意。他通过询问,总能得到一些启示与心得。
本章一开始,子禽向子贡所问的问题是:“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称他为“夫子”。后来,称呼老师也叫夫子。“必闻其政”:“闻”,一是指听闻,听说与了解;二是指名望大,被别人所闻晓,也叫闻达。“政”也有两种意思。一是政治状况,政事;二是指政要,当政者。这里,兼采两种说法。子禽说,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被当政者所知晓、接待,并了解了当事国的政治情况。他对这些有所疑问,所以向子贡询问:“求之与,抑与之与?”是他自己请求而得到的这样待遇,从而了解的情况呢?还事当事国国君、大臣们给予他的这种待遇,向他介绍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子贡首先用十分肯定的语言,回答了子禽。“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子贡说,是他自己得到的,以“温、良、恭、俭、让”的人格品质,个人魅力所得到的。温和、善良、恭谨、俭朴、谦让,孔子具备这五种优良的品质,因此也就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个人人格魅力。子贡以孔子为典范形象,描述了作为君子之人的光辉风范。
子贡的回答并没有完,他接着说:“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如果要说是老师以求的手段而得到的这些,那么,他所求的方法、途径,也与别人的求法是不同的吧?这个回答很有意思。老师孔子所求的,与别人是不一样的。怎么个不一样法,子贡虽然没有明确回答,实际上已经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也很有深意。夫子所求,是求自己,不是求诸别人。“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求人不如求己。这就是孔子所求的方法与路径。
上一章所论述的“慎终追远”,实际也是子贡所要讲的答案。君子重视形成成果的原因、远因,把原因处理好了,结果是顺理成章的事。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不是不问,是早成定局,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天道酬勤。“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本身就是最好的回答。
本章以孔子的自身形象与作为,论述君子明人生大义,知做人根本,成就君子之风范的道理。温良恭俭让,是一个结果,是一种境界。追求这一结果,这一境界,核心要把握日积月累的修养之根基筑牢,根深枝叶才会茂盛,果实才能硕大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