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做才能够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讲"仁"的纲目

(2008-07-01 21:21:23)
标签:

如何做人

国学

论语

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

仁的纲目

杂谈

分类: 《论语》心得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达到真我合于真礼的境界,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的境界,所想所感所见天下的一切都归于仁了。为仁完全靠自己悟道而行,难道还要靠别人来实现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详细方法。”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心定如山。”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允许我按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句话是《里仁》篇开篇,高屋建瓴,提出具有仁的境界是最美的,选择这种境界是有智慧的表现。但是,并没有说孔子讲话的对象与环境。这一篇则不一样,第一章首先交待背景与对象:颜渊问仁。从后边的对话可以看出,颜渊问的是怎么做才算仁?如何做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解答,实际是三个层次。

    “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说:达到真我合于真礼的境界,这就是仁。这是第一个层次,也是这一段话的总纲。

    过去,一般的注解都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能做到这些就是仁。让人一下子会想到苦行僧,想到理学所讲的“存天理,灭人欲”。如果“克己复礼”是这个样子,挺吓人的。其实,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

    克己的克,不是攻克、克制的意思,而是达到、实现的意思。复礼之复,是恢复、修复,或者叫复归、归位的意思。因为“仁”不是外来的,外求的,而是生与俱来的,是自己内部本来就有的东西。自己这个“仁”,可能还没有萌发,或者被外在什么东西所蒙蔽,需要激活、培育,使之达到其应有之状态,所以“克己复礼为仁”就是 “达到真我合于真礼的境界,这就是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是第二个层次。是紧接着上一个层次而讲的。一日,是一个不确定词,不管哪一天。天下归仁焉,是说达到那个境界以后的结果,像庖丁解牛一样,“提刀而立,环顾四周,踌躇满志。” 假如某一天,霎时顿悟,达到真我合于真礼的境界,那么,所见所触,所思所想,没有不是仁的。山水花草,猪马狗羊,男女老少,没有不仁之物,没有不仁之事,没有不仁之人,所见全是仁,天下归仁焉。

    第三个层次,就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即达到那样境界和感受的动力在哪?只有一个答案:在自己!孔子说,为仁完全靠自己悟道而行,难道还要靠别人来实现吗?”

    颜渊问仁,孔子解答得十分清楚,十分精到,给“为仁”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境界以及结果、动力,毫不保留,一一道来,论述也十分严谨。

    颜渊接着问,“请问其目。”目和纲是表示宗属关系的词语,纲是拉渔网的大绳子,目是渔网上的各个网孔。问其目,就是说前面讲得纲已经清楚了,为仁的详细路线应怎么走?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就是不合于礼的,对这些,既不要看,也不要听,嘴不可议论,更不能去做。动,说得更深一些,就是心不为所动,看、听、言、行,一切为心所控,心不动念头,则非礼之事具息矣。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允许我按照您的这些话去做。”是对这一章的最后总结。这一章到此,算是圆满结束。颜渊说话的谦恭有度,在这一章可以窥见一斑。《先进》篇第三章,孔子曾评价颜渊“于吾言无所不悦”在这一章得到验证。他说,“请允许我按照您的这些话去做。”一个请字,显示出颜渊深厚的修养功夫。  

    礼与仁的关系,在这一章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礼与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内外一体的关系,非礼,其中也包括不真实的礼,假礼,因此,本章特别强调达到真我合于真礼,一切都在一个真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