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手机瑞芯3d裸眼lg夏普阿凡达电影it |
分类: 手机通讯 |
这部电影就是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拍摄的《阿凡达》,这部3D电影的大获成功不但开启了电影工业的新纪元,同时也让消费电子产业再一次看到了消费者对3D立体世界的“痴迷与追求”。事实上,3D还远远不是终结,目前已经有了4D电影,而4D则是在3D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了传统的3D视觉震撼之外,还还根据影片的情节精心设计出烟雾、雨、光电、气泡、气味、布景、人物表演等效果。和传统的3D电影相比,观众在观看4D影片时除了视觉、听觉外还能感受到触觉、嗅觉等全方位感受。
在当年的CES消费电子展上,3D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核心关键词;从电视、显示器到投影机、手机、MP4等显示设备纷纷推出了3D产品;2010年南非世界杯实现了3D的电视转播;电影巨头梦工厂在2009年之后制作的动画片全都是3D形式;支持3D的游戏已经数以百计;互联网上已经有了3D的视频网站……这一切似乎都表明,3D的时代已经来临,而随之而来的相关市场将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继高清之后,3D是否已成为下一个行业热点。3D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3D到底是2D的替代还是补充?3D播放能否成为手机等电子产品新的“标配功能”?是什么制约3D产业的进一步发展?3D商用和普及到底离我们多远?本期《手机报》杂志将为您一一解答……
3D阵营之争:眼镜式还是裸眼式
什么是“3D”?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3D便是指三维空间。相比普通的2D画面,3D更加立体逼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1839年,英国科学家温特斯顿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当人的两眼间距约5厘米,看任何物体时,两只眼睛的角度不尽相同(即存在两个视角)。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立体效果的摄影技术。自此,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缓缓地拉开了序幕。真正可以出现商用的3D技术是1950年代,在欧洲掀起了一股3D立体电影的风潮。都是以恐怖片为主的电影,以视觉刺激的主题掀起了风潮。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立体显示技术目前已经分门别类,可分为三大类:
1)双眼体视成像技术,立体图像由两幅具有视差的图像构成,观众需要戴上辅助装置观看,如双眼观片器、红绿(或红蓝)眼镜、偏振片眼镜、液晶光阀眼镜、立体头盔显示器等,又称眼镜式技术;
2)光栅立体影像技术,立体图像由2幅以上的具有水平视差的图像合成,观众不需配戴眼镜即可观看立体画面,广泛应用在多媒体显示、广告展示、家庭装饰、婚纱摄影、立体印刷等行业,又称裸眼技术;
3)激光全息技术,记录图像需要用相干光,在全息防伪商标、卡片、包装材料上具有广泛的应用。此外,还有变焦距反光镜技术、凹面镜(或凸透镜)立体投影技术、发光晶体成像、烟雾和水幕成像等非主流立体显示技术。
这三种技术除了激光全息,其它两种都是在一个平面上呈现立体效果。其中裸眼式3D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商用显示方面包括用于手机等显示设备中);眼镜式3D技术则集中于消费级市场,《阿凡达》采用的就是眼镜式3D技术。
如果细分的话,眼镜式3D技术又可分为色差式、快门式和偏光式(也叫色分法、时分法、光分法)三种,而裸眼式3D技术可分为透镜阵列、屏障栅栏和指向光源三种,每种技术的原理和成像效果都有一定的差别。
眼镜式3D技术:
色差式
色差式3D历史最为悠久,成像原理简单,实现成本低廉,但是3D画面效果也是最差的,需要配合色差式3D眼镜才能看到3D效果。色差式3D先由旋转的滤光轮分出光谱信息,使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进行画面滤光,使得一个图片能产生出两幅图像,人的每只眼睛都看见不同的图像。目前我们较为最常见的滤光片颜色通常是红/蓝,红/绿,或者红/青,目前采用这种技术的影院以及越来越少了。
优点:技术难度低,成本低廉
缺点:3D画质效果不是最好,画面边缘易偏色
快门式
快门式3D技术主要是通过提高画面的快速刷新率(至少要达到120Hz)来实现3D效果,属于主动式3D技术。当3D信号输入到显示设备(诸如显示器、投影机等)后,120Hz的图像便以帧序列的格式实现左右帧交替产生,通过红外发射器将这些帧信号传输出去,负责接收的3D眼镜在刷新同步实现左右眼观看对应的图像,并且保持与2D视像相同的帧数,观众的两只眼睛看到快速切换的不同画面,并且在大脑中产生错觉(摄像机拍摄不出来效果),便观看到立体影像。
NVIDIA的3D stereo、德州仪器的DLP Link还有XPAND 3D系统都是均属于快门式3D技术。从片源来看,快门式3D技术的资源也最为丰富,刷新率提升到120Hz的视频和游戏均可实现3D立体效果。得益于NVIDIA在显卡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和德州仪器DLP在投影机市场占据半壁江山优势,快门式3D技术在电脑和投影机行业已经成了3D技术的代名词。但是快门式3D技术的一大制约便是眼镜的价格,由于属于主动式眼镜,所以成本和售价较高,很多消费者难以接受。
优点:资源相对较多,厂商宣传推广力度大,3D效果出色
缺点:快门眼镜价格昂贵
偏光式
偏光式3D也叫偏振式3D技术,属于被动式3D技术,眼镜价格也较为便宜,目前3D电影院、3D液晶电视等大多采用的是偏光式3D技术。和快门式3D技术一样,偏光式3D也细分出了很多种类,比如应用于投影机行业的偏光式3D需要两台以上性能参数完全相同的投影机才能实现3D效果,而应用于电视行业的偏光式3D技术则需要画面具有240Hz或者480Hz以上的刷新率,从实现的方式二者也存在很多差别。
在偏光式3D系统中,目前市场中较为主流的有RealD 3D系统、MasterImage 3D、杜比3D系统三种。特别是RealD 3D技术,其市场占有率最高,而且不受面板类型的影响,可以帮助任何支持3D功能的电视和显示器产生出高清3D影像,拥有这项技术的RealD公司主要是通过技术授权进行推广,目前已经和东芝、索尼、JVC、三星等公司达成了合作,在3D影院方面其占有率也遥遥领先。
杜比:我们不仅有立体音效,还有立体视觉
杜比3D数字影院由内置了3D颜色管理的杜比服务器、杜比3D滤光轮组件和杜比3D眼镜组成,其设计理念和优势就是采用被动式眼镜和适用于白色银幕。需要注意的是,杜比3D系统可以直接安装在数字放映机的灯泡和成像元器件之间,其滤光便相当于DLP投影机中的色轮,换言之,杜比3D数字影院使用了德州仪器DLP投影机的成像核心。
使用中,杜比3D滤光轮置于现行标准数字放映机内部,在灯泡和光引擎之间,可以减轻光引擎的压力,而且成像之前已完成分色,所以不会降低图像质量;旋转的滤光轮分出光谱信息不同的两份红、绿、蓝,经过特殊设计的眼镜则在左右眼只能分别接收到各自的光谱信号;使用杜比3D数字电影系统,2D和3D电影只需使用一个文件包即可,通过1U大小的杜比3D滤光轮控制器(DFC)保持滤光轮与放映机同步,杜比3D滤光轮可下降进入光路、呈现3D效果,也可上升避开光路、呈现2D效果,避免了双母版带来的麻烦;而且DFC操作极为简便,通过面板一键控制滤光轮的升降,并且面板可直观显示三种工作状态。
优点:偏光式眼镜价格低廉,3D效果出色,市场份额大。
缺点:安装调试繁琐,成本不便宜。
不足:由于技术成本的制约其成本也较高,如果是同时约几个朋友来看3D电影的话就要每人都有一付这样的眼镜,这就需要花很多钱,如果是每人独自观看的话那互动性就差了。
偏光式3D技术
偏光式3D也叫偏振式3D技术,属于被动式3D技术,眼镜价格也较为便宜,目前3D电影院、3D液晶电视等大多采用的是偏光式3D技术。和快门式3D技术一样,偏光式3D也细分出了很多种类,比如应用于投影机行业的偏光式3D需要两台以上性能参数完全相同的投影机才能实现3D效果,而应用于电视行业的偏光式3D技术则需要画面具有240Hz或者480Hz以上的刷新率,从实现的方式二者也存在很多差别。
在技术方式上,偏光式3D技术是被动接收所以也被称为属于被动式3D技术,辅助设备方面的成本较低,但对输出设备的要求较高,所以非常适合商业影院等需要众多观众的场所使用。
不足之处:光线偏振系统的价格却不菲对于家庭用户来说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裸眼式3D技术:
光屏障式(Barrier)
光屏障式3D技术也被称为视差屏障或视差障栅技术,其原理和偏振式3D较为类似,是由夏普欧洲实验室的工程师十余年的研究成功。光屏障式3D产品与既有的LCD液晶工艺兼容,因此在量产性和成本上较具优势,但采用此种技术的产品影像分辨率和亮度会下降。光屏障式3D技术的实现方法是使用一个开关液晶屏、偏振膜和高分子液晶层,利用液晶层和偏振膜制造出一系列方向为90°的垂直条纹。
这些条纹宽几十微米,通过它们的光就形成了垂直的细条栅模式,称之为“视差障壁”。而该技术正是利用了安置在背光模块及LCD面板间的视差障壁,在立体显示模式下,应该由左眼看到的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时,不透明的条纹会遮挡右眼;同理,应该由右眼看到的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时,不透明的条纹会遮挡左眼,通过将左眼和右眼的可视画面分开,使观者看到3D影像。
优点:与既有的LCD液晶工艺兼容,因此在量产性和成本上较具优势。此外还可实现2D和3D之间随意切换,同时可以实现横屏竖屛之间的变换。从生产、成本、推广上都有很大的优势。
缺点:画面亮度低,分辨率会随着显示器在同一时间播出影像的增加呈反比降低
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技术
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技术也被称为双凸透镜或微柱透镜3D技术,其最大的优势便是其亮度不会受到影响。柱状透镜3D技术的原理是在液晶显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层柱状透镜,使液晶屏的像平面位于透镜的焦平面上,这样在每个柱透镜下面的图像的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这样透镜就能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个子像素。于是双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显示屏,就看到不同的子像素。不过像素间的间隙也会被放大,因此不能简单地叠加子像素。让柱透镜与像素列不是平行的,而是成一定的角度。这样就可以使每一组子像素重复投射视区,而不是只投射一组视差图像。
之所以它的亮度不会受到影响,是因为柱状透镜不会阻挡背光,因此画面亮度能够得到很好地保障。不过由于它的3D显示基本原理仍与视差障壁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分辨率仍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摩托罗拉当年在“明”系列上曾提出一个概念,尝试在翻盖上增加一个柱镜光栅,放下盖子可以看3D,揭起盖子变成2D。但实际上在技术上很难实现,由于像素的对应性的问题,必须是翻盖位置的精确度要求很高。
优点:3D技术显示效果更好,亮度不受到影响
缺点:相关制造与现有LCD液晶工艺不兼容,需要投资新的设备和生产线,无法在3D和2D直接进行切换。
指向光源(Directional Backlight)技术
对指向光源(Directional Backlight)3D技术投入较大精力的主要是3M公司,指向光源(Directional Backlight)3D技术搭配两组LED,配合快速反应的LCD面板和驱动方法,让3D内容以排序(sequential)方式进入观看者的左右眼互换影像产生视差,进而让人眼感受到3D三维效果。前不久,3M公司刚刚展示了其研发成功的3D光学膜,该产品的面试实现了无需佩戴3D眼镜,就可以在手机,游戏机及其他手持设备中显示真正的三维立体影像,极大地增强了基于移动设备的交流和互动。
优点:分辨率、透光率方面能保证,不会影响既有的设计架构,3D显示效果出色
缺点:技术尚在开发,产品不成熟
其他裸眼3D技术
在2009年4月,美国PureDepth公司宣布研发出改进后的裸眼3D技术——MLD(multi-layer display多层显示),这种技术能够通过一定间隔重叠的两块液晶面板,实现在不使用专用眼镜的情况下,观看文字及图画时所呈现3D影像的效果。
另外,国内厂商欧亚宝龙旗下的Bolod裸眼3D显示器如今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产品也全部实现高清显示。当然,由于非市场主流,MLD技术和Bolod裸眼3D显示器目前还没有普及。
阵营之争
技术的博弈就是利益、市场的博弈,目前眼镜式和裸眼式3D技术分别都有着各自的拥趸,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阵营。
在2010年亚洲电子展上,在特别设立的3D展厅内,3D电视厂商长虹、3D显示厂商Newsight、3D影像处理解决方案专家奇景光电和Newopto、3D影院播放系统集成商Masterimage和Dolby、3D眼镜厂商亿思达和睿立宝等产业链各方代表来了一多半,然而所谓的3D视觉大餐都要佩戴眼镜才能观看。
不论屏幕大小,用户戴上眼镜都会有头晕的感觉。展示方表示需要有一段时间“调节视觉心理”。但必须戴着眼镜在一定范围内观看的要求,还是让人觉得很别扭。对于本身就戴着近视眼镜的用户来说,戴两副眼镜更是一种折磨。尽管不少企业已经在3D眼镜的设计上煞费苦心,在材质以及工业设计上倾注了诸多保证眼部舒适度的技术元素,但实验表明,长时间佩戴专业眼镜观看3D视频会造成视觉疲劳,严重者还会产生头晕、恶心等现象。
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对3D电视观看感受的相关实验显示,戴眼镜看3D电视的不适感有两方面。首先舒适度的问题表现在戴眼镜上,对于近视的用户来说,两副眼镜挂在鼻梁上,不能不说是一个负担;其次,在观看时,观看者需要在特定角度,你偏离3D电视正面的角度过大,那么很可能就让3D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立体感,对于那些习惯随意在家中最舒服的位置躺卧观看的用户来说,看3D电视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3D显示技术的方式很多,目前市场上很多企业都在推主动快门眼镜式和偏振眼镜式3D电视,但从舒适性的角度考虑,3D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三维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裸眼式将是未来3D技术的主要显示方式。”天津三维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昌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选择裸眼式,不用受眼镜的束缚。
友达光电显示器技术研发Cell技术处处长廖唯伦则透露,友达目前两种3D技术都有投入,相对而言眼镜式的3D显示技术相对而言较为成熟,所呈现的3D影像效果也比较好,加上其3D内容无须考虑太多视角问题,因此在家庭剧院或是3D电视应用领域,配戴眼镜式的3D显示技术还是会有一定的市占率。他同时也看好裸眼式3D技术的应用发展潜力,例如在手机、其它便携式装置、数码相机以及数字广告牌等方面。至于哪种技术最终胜出,他表示还是要看市场的选择。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涌天则认为,“裸眼显示方式从根本上来说不会成为主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随着视点数的增加分辨率呈反比降低,二者技术难以调和;二是与现有2D不兼容。”他认为在3D技术的兴起阶段,3D其实是作为2D高清的一个额外功能,而非替代。他甚至断言,裸眼3D很可能被跳过,直接进入体三维时代。
提供裸眼3D全套解决方的深圳维尚视界公司(以下简称3D vstar)的总经理杨亚军指出,裸眼3D目前还存在无法解决多人观看的技术问题,因此还不能用到大屏幕的电影或电视上面;此外,裸眼式3D技术需要进一步设计多个视角,才能让观看者从不同角度感受更好的3D影像质量,因此裸眼式3D显示需要设计更多的视点,但影像分辨率也会因此下降。
不过他同时也认为,裸眼3D首先在用户体验上会带来更为舒适的观感,此外针对手机、PMP等小尺寸移动设备,会带来更加的便携性和传播性。杨亚军还表示,从现有的技术出发,先通过便携设备让用户对3D产生消费习惯,一旦形成良性的市场,将会有更多厂家来研究攻克多视角观看的技术瓶颈。
深圳中泰源科技的市场总监张泓杰是眼镜式3D阵营的支持者,中泰源目前正在开发的软件可以实现在普通手机上就可以播放3D视频,不过需要佩戴附赠的立体眼睛观看。“裸眼3D是未来的一种趋势,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目前成本还是高了。”张泓杰认为,目前消费者对3D的体验最早都是从电影院、电视开始的,这些都是眼镜式的。他希望能先从低成本的3D技术开始,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基础上让用户先行体验。“我们的初衷是希望能让市场和用户,不管是高端、中端还是低端的用户,能够体验到这块产品给它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