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求生,国内IC设计厂商出路探讨
(2010-07-27 14:48:59)
标签:
ic设计移动便携设备芯片苹果谭军深圳it |
分类: 手机通讯 |
自辞去ARM中国区总裁的职位后,谭军博士在一段时间淡出了业者的视线,只是偶尔传来消息,做了天使投资人。此后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的深圳首届集成电路应用展上,笔者见到了同行的谭军博士和杰得老总欧阳博士,这才得知谭军与杰得携手之事。
总结欧阳合与谭军两人的履历,这似乎是一对“黄金搭档”。
欧阳合,国防科技大学数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数学博士。在美国一手创业,成立WISchip获得成功后,回国又创办了杰得微电子有限公司,在业内曾语出惊人的说过:从来就没有什么“中国芯”。留学海外多年却乡音难改,爱好艺术,吃得苦而“霸得蛮”,典型的湖南人性格。“数学博士,芯片大师,杰得总裁,一身三任,自主创新,时代弄潮。”则是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原政委汪浩将军对自己的弟子由衷的评价。
谭军,上海复旦大学电子和电气工程学士,英国Essex大学电子系统工程学博士。曾任职英国卢瑟福-阿普顿(Rutherford Appleton)国家实验室高级科学家和项目经理,负责无线通信方面的研究项目。2002年,谭军孤身一人携家眷来到上海,担负起为ARM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的重任。在当时,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尚处在发展的初期,专门的IC设计公司少之又少,业内只知X86而不知ARM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谭军可以说是从普及知识开始,逐渐奠定了ARM在业内的认知度和地位。
七月,在上海杰得微电子深圳分公司,笔者有幸再次见到了杰得微电子的首席执行官暨总裁欧阳合博士,以及杰得微首席市场营销官谭军先生,并针对目前IC设计行业的现状以及未来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以下为谈话实录:
《移动便携设备》:近来业内纷纷以苹果为“假想敌”,却又不同程度的模仿苹果的商业模式,这代表着什么?国内是否会出现类似苹果的公司自己做芯片或者芯片公司自己做产品?
欧阳合:目前整个电子产业发生了变化,基于硬件发展的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行业在转变过程中无法再简单的复制欧美的最新产品。
以ipad为例,它是一个整合的创新,它的系统很复杂,用户体验很难复制,产品成熟度很难复制,市场影响力很难复制,包括内容和运营等很难复制。所以不是说做一个新产品,用一个新的外观和UI,取个名字叫“X-PAD”就可以把苹果赶出市场的。
苹果的确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但是我一直不认为苹果模式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模式,用句比较“阿Q”的话来说,苹果运气是不错。iphone作为一个时尚产品是很好的东西,但如果大家都做苹果模式的话,那谁也搞不成了。以苹果产品的销量自己做芯片是可以的。如果是个系统厂都自己做芯片,那以前有好多失败教训的。比如摩托罗拉,比如西门子,后来都把芯片部门拆分了出去。
芯片公司做产品也不一定合适,因为看这个公司的兴趣和人才擅长之处。做产品有售后服务、生产、质量控制还有品牌战略等。不管是做芯片还是做产品,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肯定是网络化、虚拟化,因为网络化跟服务、内容和用户习惯有关系。
中国公司要想搞一个新产品,除了要有创新能力还要有执行力,要能够把创意传播出去,需要挑战国际品牌的认知度、信誉度和影响力。我认为中国公司之所以不喜欢创新,主要是因为不安全,创新得快死得也快。创新完了让一群土匪拿走了,就等于白创。尽管如此,杰得仍然有创新的意愿,也有学习先进经验慢慢赶上的意愿,我们不希望做打一枪就换个地方的公司。
谭军:我补充一点,当大家都盲目的把苹果当成虚拟敌时,可能定位已经出现问题了。实际上,在市场上随便抽十个人,很可能只有一个人用苹果。突然之间全国的知名企业都想追赶苹果,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市场其实是有很多细分的。很可能是30-40%是智能手机,30%左右是低端手机,30%是中端手机。特殊用户特殊利润,不同的市场不同的玩法。
苹果的成功很简单,一个是要创新,不只是软硬件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用户体验的创新。最新的报道里说,ipad结构里面只有40%的构成是半导体,半导体里CPU占苹果ipad成本的5%,也就是说CPU并不重要。越来越多的东西是应用层面的,这个时候任何公司如果过去的积累是用户层的,就可以发扬光大。
苹果模式不是不可以做,但是要花很多时间,很可能要整合资源,,只有整合起来在若干年以后才有可能实现。
《移动便携设备》:在行业硬件同质化的情况下,许多公司将目光投向软件,比如英特尔收购WindRiver,这是不是代表未来行业的趋势?
谭军:目前行业逐渐呈现两种模式,一种是硬件公司做软件,一种是软件公司做硬件。这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分,两种模式都有可能成功。
我观察了整个行业大概有20种产品,无论是电子书还是平板电脑,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仅是硬件的同质化,将来很可能连基础软件也同质化了。硬件的同质化是山寨运动的结果,软件本来是有些差异化,但现在由于Android系统的出现,造成了一些基础软件的同质化。以前有很多操作系统,现在大部分都是android,苹果的系统别人进不去,微软更不可能了,只有android大家还有机会,芯片公司都会为了android这个平台做类似产品的。
举个例子,以前如果TCL有三家方案公司报方案,可能用三家不同的芯片,不同的芯片成本和功能都是不同的。也有不同的软件,从黑白机到高端彩屏机,现在再有人报可能都是android,芯片可能不同家,不过功能差不多,这个最终导致系统厂商出现同质化的问题。
剩下来我们能做的东西还有应用软件的顶层,或者是功能或使用创意方面,这个创意很可能就不是软件,而是工业设计,包括顶层的工艺。还有服务,不只是知识服务,包括后台的服务,包括联系方式,同步复存,音乐下载,用户体验等,这些有些需要自己做,有些需要运营商的支持。不管如何,这些很可能是杰得未来几年所关注的重点。
《移动便携设备》:现在国内做产品的公司普遍存在的困惑,自己有一帮研发人员,每天跟踪研发国外先进的技术,但实际上,跟踪的技术又不是最新的,国外芯片公司总是率先推出Turnkey的方案,自己做了研发最后还是得用别人的东西,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欧阳合:研发还是应该要做的,只不过研发成果未来市场接不接受,需要公司上层有一个明确的判断。乔布斯就曾称自己是个“小偷”,但是他牛就牛在会偷,懂得选择真正适合未来趋势的东西。
中国也有研发做得很好的公司,比如中兴、华为,当然也是因为他们这个行业不做研发不行。至于其它行业所谓研发与创新,我的看法还是停在口头上。
《移动便携设备》:现在是一个“全民造芯”时代,是不是表示未来芯片行业应用比如低碳环保、安防、汽车电子会更加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关注细分市场?
谭军:细分市场我觉得可能未来竞争还会更激烈一点。以台式电脑为例,基本上只有少数两家公司提供CPU,嵌入式里面也只有这几家,可能80%的应用处理器集中在少数两家公司,其它大部分都在做很低端的市场。但是最后大部分做外设的公司都很赚钱,像台式电脑里面NVIDIA、ATI等,做网卡做显卡的利润都很高。以ipad为例,ipad利益链里面最赚钱的很可能不是它的CPU,而是做触摸屏的,做flash的,做我们看不上眼的“高科技”的。
所以一方面讲芯片公司要更多的开始新的应用,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趋势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我认为是长久而痛苦的。
《移动便携设备》:目前比较大的IC公司几乎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自2000年后纳斯达克就没有很大的IPO了。投资公司对于IC行业的早期投资已经不太多了,主要偏重于中后期的投资。这是不是表示IC行业已经逐渐由朝阳行业趋向传统?
谭军:这是一个趋势,现在许多欧美半导体公司也都在削减产品线,互相整合。
其实10年前就有人预测过这个趋势,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摩尔定律,芯片性能每两年要翻倍,功率要更新,到最后成本会越来越高。可能以前开发一个芯片只要100万,现在开发65nm芯片可能要5000万,而全世界有实力开发新产品的公司会很少。这导致了玩家越来越少。
第二个是现在对量的要求越来越大,如果市场容量不够支撑研发费用,就只能退出。
第三个原因是经验的积累要求。现在如果不是十年前开始做的玩家,要从零开始做芯片是很难的。当然资金特别雄厚的除外,比如苹果就采用直接收购芯片公司的方式。
第四个原因是行业生态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之前半导体行业的主要市场还不是面向普通消费者,而是军用、通信运营商等,成本不是问题,政府可以砸钱进行研发,或者IT通讯设备公司砸钱。2000年以后半导体应用转向消费市场,半导体行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研发费用开始紧张,强者愈强,弱者被淘汰。
《移动便携设备》:谭博士从做IP的公司,到风险投资人,再到IC公司,不同身份的变化对于行业的看法是否产生变化?是什么促使您做出加盟杰得的决定?
谭军:为什么一定认为杰得是IC公司呢?苹果什么都做,你认为它是什么公司?如果将来能够成功的IC公司越来越少,IP的末日也不远了。
我举个例子,以前我们认为谁是最大的应用处理器公司?TI、INTEL?都不是,我认为未来将是苹果。当苹果是全球最大的AP公司的时候,别的公司怎么办?AP是要卖给很多公司才能成功的。当你发现你买了AP后供应不进苹果怎么办?如果苹果把什么都做了怎么办?
我做天使投资的时候了解到一点,投资IP是要有载体的,这个载体要不通过芯片要不就通过产品来实现,这解释了我跟欧阳博士合作的原因。从IP行业到半导体公司,从工业设计到流水线上,现在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了解它们的价值在哪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棒的经历。
《移动便携设备》:能否透露一下杰得未来的发展方向?
谭军:杰得未来的应用领域肯定是消费电子,而且是大众应用。关注的一定是不会被轻易同质化的东西。就像苹果,做个产品,很有神秘感。别人可以复制,但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有与移动互联网有关的,也不排除传统的家电。杰得将来会有很多产品出来,从芯片到系统层面都有。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中国芯片公司未来的路怎么走?
如果做芯片,本来赚5美元的,讨价还价后也就赚个6美元。如果做产品,可能成本100美元,赚个50美元。但是利润远远大于做芯片赚1美元、2美元。
当然做芯片可以卖给很多家,做产品只能自己做,系统整合也是很复杂的一个问题。
是卖100万个赚0.5美元的,还是卖10万个赚5美元的?两种模式怎么选择?
杰得现在一方面做芯片,一方面做系统,如果能成功,两种模式都会走。
《移动便携设备》:这样一来是否表示未来行业可能是个混战?芯片公司、产品公司、系统厂商互相跨界竞争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谭军:以前我们认为硬件、软件、系统厂商三者是分开的,各负责各的,将来会发现这三者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很可能硬件本身就自带软件,这时候要么承担同质化的痛苦,要么保护自己的市场。
所有的企业都要在变化中求生存。如果只是悲观的讨论,芯片行业的路子难走,不如改变。今天的芯片行业就是过去的PC行业,这不是什么新的东西。从整个PC发展史上看,IBM从大型机、小型机、个人机,DELL从个人电脑、到手机、存储器、包括通信设备。思科也是,从通讯到网络、家庭也做。这些企业无一例外的都在变化。
变呢,可能死,也可能活;不变,死得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