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店铺如何起名
今天的城市大街上,大大小小的各类商店鳞次栉比,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商店的名字。店名作为吸引顾客的招牌,每个商店都会费心起一个(在当地)独一无二的名字。字数少则二三,多则五六,用词更是各显神通、千奇百样。
在百年前的清末民初时期,店铺起名字可不像现在这样开放,名字一般不会超过三个字,而且采用什么字也是十分讲究的,一般常见的有:三、大、久、天、公、元、中、文、仁、玉、永、正、同、生、吉、共、西、合、成、安、利、宏、亨、和、东、金、协、忠、长、怡、升、来、春、洪、茂、美、厚、恒、香、政、益、泰、振、悦、海、晋、启、祥、连、通、顺、阳、云、富、华、裕、发、涌、登、源、瑞、义、达、新、会、聚、福、德、广、庆、润、增、锦、鸿、谦、丰、双、宝、盛、万、全、弘、昌、乐……全是好字眼。从北京大都市的“全聚德、内连升、瑞蚨祥”到东北铁岭这样的小地方的“丰隆昌、广生福、宝聚兴、永源庆、三合顺、义和堂……”均是如此,和如今商铺大、洋、奇、特的名字比起来,庄重不调侃,民族不洋化,不见表现地域特征和政治色彩的内容,更多的是企盼吉利吉祥、宏图发展的愿景,体现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商铺一般是依赖门前高挂的幌子招揽顾客,告诉大家本店是做何买卖的,有时也会在店名后加上本行业的称谓,让人一听便知是做什么的。比如:卖水果、肉类、鱼类、蔬菜的称为“床”,水果床子、蔬菜床子等;卖酒、卖煤的一般称为“局”,酒局、煤局子;杂货铺、家俱铺被称为“店”(有些旅馆也称为“店”);称为“斋”的,不是书店,鞋店就是钟表店;饭馆的称呼就多了,一般称为“楼”或“居”,也有的和照相、算卦的一起称为“馆”;和娱乐场所一起称为“园”,和卖茶叶的一起称为“庄”;大一些的衣店、首饰店都称为XX“号”;妓院一般称为“班”,药店称为“堂”(理发店有时也称作XX堂);洗澡的澡堂子现在称作“浴池”,过去称作“塘”或“泉”,其他如“锅”(制酒,制碱)、“炉”(冶炼)、“窑”(制砖制瓦)、“坊”(制粉、榨油)更是形象明白。有些个人开的商店干脆就用自己的姓为名,称为“X记”,让人一看就知是谁家开的。在当下的铁岭,“一鸣春、福祥居、丁记火勺”的招牌还可以看到昔日的影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