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岭拾遗(32)日本“在乡军人”义勇团

(2022-10-03 16:04:34)
            日本“在乡军人”义勇团
    1910年11月,日本在东京建立了“帝国在乡军人会”,作为与军队紧密相连的半军事化组织,将陆军退伍老兵动员和管理起来。1905年日俄战争后,大批涌入中国东北的日本人中有许多是退伍军人。“在乡军人会”成立后,日本人在他们中间也建立了“在乡军人会”下属组织。1914年6月,日本海军退役军人也加入了该会。
铁岭拾遗(32)日本“在乡军人”义勇团

    据《中央日报》记载,随着来东北的日本人不断增加,1929年,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退伍军人达到了7000人以上,足足可以编成一个日军师团。1931年918事变前,在东北的日本“在乡军人”更是达到了万人以上。这些退伍军人绝大多数分布在大连、营口、安东、沈阳、辽阳、铁岭、开原、四平街、公主岭和长春等铁路沿线,在这些地方都设有“在乡军人会”支部。
    日本人为了实现其吞并东北的野心早已是蓄谋已久。日本在东北的“在乡军人会”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日军后援队,平日里这些退伍军人时常进行战斗演习和军事操练。1920年的《盛京时报》就曾经登载过,铁岭“在乡军人会”的退伍军人在日军铁岭卫戍病院东侧举行实弹射击,“每人发枪五响其中者祗三分之一”。
    1928年5月,铁岭的日本“在乡军人会”在日本铁岭领事馆召开会议,在日本领事馆的组织下,决定成立“铁岭义勇团”。团员由铁岭“在乡军人”、“青年团”和在铁岭居住的日本居留民组成,要求是年龄在17岁至50岁之间的青壮年。团长由“满铁铁岭地方事务所所长藻寄准次郎担任,副团长河村常次郎,日华银行行长纪藤义也任顾问。人员编制按照日军标准为一个中队(相当于中国的连),中队长权太亲吉。中队下辖3个小队(排)、12个分队(班),其他还包括通信、救护、后勤等人员,全团共计有官兵193人,团员“服装以各人自己运动之便服即可”,“用红白布书义勇字样缠于左腕(臂)”作为标识。此时成立义勇团的目的说得也很明确:就是提前为发动918事变做地方军事准备,“将于军事变更时以补助当局之官宪及保护在铁岭居住之日本人”。要求“本团集合是用命令招集之,本团团员须严守纪律并均宜有水火不辞之义务”。
铁岭拾遗(32)日本“在乡军人”义勇团

    日军发动918事变时,做了精心准备的日本关东军一夜之间就把东北的政治、经济中心--沈阳占领。这里虽然有东北军抵抗不力的原因,但也少不了沈阳的日本在乡军人会的“功劳”。他们为日军刺探情报、运送兵员及枪支弹药等各种军用物资、在占领区担任警备和后勤保障等,为日军提供各种服务。
铁岭拾遗(32)日本“在乡军人”义勇团

    918事变的第二天,铁岭的日本“义勇团”也全员出动,三个小队配合铁岭的日本警察在柴河铁路桥、附属地南的满铁苗圃和铁岭市街日夜警戒巡查,防备抗日武装的袭击,一个星期后,局势稳定才结束。
    12月1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在给日本天皇的上奏中特别指出:“关东军管下的在乡军人状态大体良好,尤其此次事变之际,于各地编成警备团,援助(关东)军之行动……代替军队数日承担警备任务,维持了治安。再者,作为侨民的中坚,努力唤起舆论,很好地尽其本分。”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因兵力不够,驻东北各地的日本“在乡军人”、“义勇团”,被应召二次入伍,重新拿起枪,参加了对中国人民的屠杀。
    日本在乡军人会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被宣布解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