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没了古城垣
铁岭在历史上称之古城,是因为它曾经是一座城。600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间,古银州之地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遇铁岭卫之迁,从而将名字改成了铁岭,并建起了一座卫城。
据《全辽志》描述明嘉靖以前的铁岭古城,“周围四里六十步,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阔三丈,周围五里有奇,门四:东抚夷、西承恩、南庆云、北威远;角楼四”。城虽小,周长只有2000多米,但是有模有样,不仅有护城河环侍,还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4个角楼。4座城门所起的名字也符合了当时的现实:承受恩泽(西门)、威名远震(北门)、安抚蛮夷(东门)、五色祥瑞(南门)。可惜的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统率后金兵马攻陷铁岭,战火中铁岭卫城受到了重创。
到了一百多年后的清乾隆年间,县里耗银55000两,在明古城废墟上又开始重建铁岭城,那时的城墙主要是靠人力用黄土夯筑而成,然后用青砖罩面,砌砖用的是糯米石灰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八月城垣告竣。据《奉天通志》记载,新修的铁岭城“周围789丈3尺5寸,高2丈,底宽2丈,顶宽1丈2尺。”四门外还新建了瓮城。瓮城的设置兴盛于五代和北宋时期,第一次出现关于瓮城的文字记述是在北宋的《武经总要》中:“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圆者似瓮,故称瓮城;方者亦称方城,瓮城的出现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防御的需要。铁岭的瓮城城门和城门的朝向不同,南、北城门的瓮城门都朝东偏开,东、西门的瓮城门皆向南开。
每个城门都建有城门楼,城门上嵌有刻着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门名的石匾额。四座城门都有了新的名字,东为德安、南为熏阜、西为孚泽、北为瞻斗。从字面上分析,大概意思是:事事都好(东门)、暖风频吹(南门)、润泽万物(西门)、仰视北斗(北门),表现了太平盛世中的古城祥和景象。当时古城的大致位置是在今天的广裕街以东,柴河街以西,银冈路以北,北市路以南一个矩形范围内。
又是百年沧桑,风雨飘摇中的铁岭古城渐渐千疮百孔,模样渐衰,“东西门楼咸丰二年毁于火未修而南北门楼亦将就倾圯”(民国《铁岭县志》)。铁岭的瓮城“除北门空闲外,其余筑市民房,与旗署纳租”,四个瓮门处都变成了门市房或旗署办公的地方。很多商号、民宅还以老城墙为依托,建起了家屋和商铺,不知何时,护城河也淤废填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军对古城的炮击更让古城破损严重,青砖脱落,黄土裸露,城已不城。
城垣由于“年久腐败将颓时堕巨砖”,依城而建的房屋被砸常有发生,因此沿城店户纷纷撤离。尤其是每年冰雪消融时,城内外“流水成渠”,即将塌颓的城门洞更是泥泞不堪,成为泽国,人、车难以通过,尽管如此,县里却是无力修复。1908年时,县里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勉强对四个城门进行了修补,因没有钱重修濒危的城门楼,只好将其拆除,改成了平台。10月完工后,县太爷亲往验收,整个工程因“西北两门倾颓过甚颇费工料故工竣后通盘合算共费用九百余元”,这钱还是商会通过在本地商家进行筹款得来的。
残损城垣长此下去令县署头疼,“宣统二年复有拆城拓地之先除睥睨事中辍”(民国《铁岭县志》)。1911年5月,知县徐锡麟召开了县里的会议,议论拆除城墙事,“谓本邑城墙不足以资捍卫拆去石砖可以资建筑地基可以盖房屋闻该会各员均多数赞成”。县里也派人从东门外菜行一带开始,将城垣损坏之处的城砖拆卸下来运至贫民习艺所,预备将来盖楼之用,(《盛京时报》1911。11)第一次将拆城的想法变成了行动。1915年5月,当时的县知事陈艺又邀集绅商开会,商议将已经颓塌之城墙砖石拆下垫道修沟,但以后又有人提出公共之物不应私人拆取,结果是半途而止。7月,又因“西门年久失修倾圮堪虞旧有石道亦均被大车轧陷坎坷不平陈知事拟仿照沈阳小西边门式样重新修造经贫民习艺所包定先拆城门估计价洋一百元现正分班动工极形忙迫”(《盛京时报》1915。7),最终,古城西门被拆除。
那时的城墙,断垣残壁处处可见,许多地方可以攀爬上去,很多人闲时登上城墙远眺。更有一些无赖之徒在城墙上随处便溺,臭味四处散布,还在城墙之上偷窥城下人家,夜里更有“宵小易于出入于治安上大有妨碍”,况且小孩子登城也不安全。虽然县里也曾“以城垣之上任人游眺实属不宜……出示晓谕一体禁止”,张贴了告示,也抓获了些登城之人,而且每年都三令五申,但仍是年年屡禁不止。
如何处理古城墙,1919年县知事廖彭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在城关各处张贴布告说:“本邑城垣颓塌不堪既不能护卫又不能修理徒占地址殊为可惜县知事廖彭为扩充街基以便商民起见特将铁岭城墙地址呈准省宪按价售卖分上中下三种临近四门墙垣均列为上等每丈价洋四十元中等价洋三十元下等二十元如有商民购买限期修平倘逾期不将墙土挖平即作无效”。拆城墙的口子一开,公开的、还有私下里扒城偷砖的一哄而上,一场大规模地拆城运动开始了。斑驳残破的城墙砖被人撬掉搬走,古城随着县政府的放任而加快了它消失的进程。
作为交通要道的城门由官家负责拆,早先“经前知事陈公任内建议拆毁以防危险,于是西门已经拆讫,其余各门以他项原因复行中止”。1921年10月北城门被拆除,《泰东日报》报道说:“北城门楼系明代建修早已颓塌不堪当前清宣统年间城洞掉砖曾经击死行人后经商会从新补修现已十余年经风雨摧残殊多危险县知事廖君饬警所将该城楼于昨全行拆毁空出之闲地皮出租招户建筑房间不独免却危险且可便利交通诚为善举焉”。1922年县里拆除东城门又“在东门动工,拟将开展街基,修筑市房,所有砖石修造东门外水沟,需用工人则均由教养工厂监狱署供给”。拆下来的城门砖除修理了洋沟外还修护了小金桥。南门拆除时间不详,但想必也很快。同时,四门的瓮城尽数拆去,瓮城之下居民的土房也勒令一同拆除,每间土房县里“酌给小洋三十元以备该民等另行迁地盖房之用”。对于拆瓮城所余的墙基土,警所张贴布告说,“商民凡有用土者可随便前往拉运,以清道路,而便交通”,“自公布之后,前往拉运者大有人在”。城门拆了,南、北、西门的石匾额摘下,“移筑于县政府院内二门之墙中以昭保存古迹之意”,“独东门之石额无存”,或许是早已毁于战火了吧。今天,三块石匾额存放在市博物馆,供市民观赏,也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古城的存在。
存在了数百年的铁岭古城墙快速消失在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东北隅城墙上的魁星楼因城毁也改建到了龙首山上,古城基大多被夷为平地,残存的城基形成了今天城市里的高坡(今天银冈小区西侧和惠源西区内)。时至今日若再想见到铁岭古城的面貌,那只有在老照片中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