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宗教信仰
(2009-01-08 14:23:27)
标签:
健康 |
分类: 医学新知 |
【扁大夫】:
“影响”这个词,其实意味着一定的因果次序,即前者决定后者。
更加保守而客观的表达也许是脑结构活动情况与宗教信仰取向相关。
来源:生命科学动态
美研究发现:脑结构活动情况或影响宗教信仰取向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 一个人拥有并享受宗教信仰, 可能与脑内的右顶叶脑区域活动较少有关。
美国密苏里大学卫生职业学院健康心理学教授约翰斯通解释, 右顶叶脑负责发展"自我"意识。 这个作出自我批评的区域靠着不时更新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例如: 我的手、我的鸡尾酒、我那聪明的交谈技巧和我的爱好等等), 来引领我们经历肉体和社会上的状态。 较少定义自我的人较有可能拥有宗教信仰。
过去的灵性神经科学研究大部分都以正进行宗教活动的修行人( 即冥想中的佛教僧人和祈祷中的天主教修女)的脑部扫描为基础, 令研究结果流于不够仔细和不够确定的流弊, 无法断定脑部区域活跃起来是基于对话语还是灵性方面的体验。
因此, 约翰斯通和他的同事格拉斯采用神经科学早期经考验证明可信的技巧 ──研究脑部受伤的病人。 研究员利用据脑部每个区域的专长所设计的考查方法, 测试了涉及过去影像研究的脑部区域, 然后判断脑部区域表现和接受测试者自我报告的灵性彼此间的合作情 况。研究员发现,二十六名接受测试者当中, 宗教生活较丰富者的右顶叶脑较沉静。在心理学上, 这种身体状态代表自我意识和自我聚焦活动较弱。
约翰斯通说,这项研究结果暗示, 灵性体验其中一个核心元素是无私。他补充,希望今次研究" 将有助人们以较具体方式思考宗教"。
长久以来,灵性的宗教生活被视为心理和生理健康较佳。 约翰斯通推断,这些益处可能和较少着重自我而多着重他人有关。
约翰斯通又指出,"自我者" 取得最大的宁静可能是在冥想或祷告活动达到最深层次的时候。 修行者形容那时自己与宇宙合而为一。
约翰斯通说:"当大家研究犹太教教律、《圣经》的旧约和新约、《 古兰经》、大量的苏非主义文献、佛教文献和印度教文献时, 都会发现它们全都在谈论无私。"
更多阅读
后一篇:人类记忆力一代胜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