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哲学家——哲学绘本《爱思考的艾伯特》

标签:
饭妈分享文化阅读亲子育儿 |
分类: 书评 |
我想任何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里,都会有一台“二十四小时提问机”。他们不分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你是在吃饭还是在睡觉,总永远不停地围着你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而这部小机器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有的时候,他们的问题复杂的让人难以招架;而有的时候,他们的问题却有简单的让人嗤之以鼻。可是,不知道有没有人真正去深思过孩子的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呢?也许,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简单哦。
今天我带来的是今年11月份刚刚上架的一套书——《爱思考的艾伯特》。这套来自来自耕林童书馆,由河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绘本里,也有一个和你们家孩子一样的孩子。他的小脑袋总是在想一些奇怪的话题,比如:“星星在宇宙之中,宇宙又在谁之中?”还有:“一切都可以停下来吗?”又或者:“我到底是大还是小?”更有这样奇怪的问题:“事物可以同时即相同又不同吗?”……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看起来简单,想想却又好像不那么容易回答。
4本书里,那些看似简单,实则纠结的问题,吸引了我。这薄薄的四本绘本,却是作者拉尼·山本先后在几年的时间内精心雕琢而成的。如果你们留心,会发现书中的小男孩艾伯特也随着书慢慢长大,变化。
http://s16/bmiddle/001we4Ylgy6EwYfsjNlcf&690
http://s15/bmiddle/001we4Ylgy6EwYfo8bk8e&690
http://s5/bmiddle/001we4Ylgy6EwYfnUEs64&690
说到哲学,估计很多人(包括成年人)都会抓头发。虽然我当年哲学考分很漂亮,但是如今拿到这套绘本,却让我又不得不把当年高中的唯物主义哲学教材翻了一遍。其实想读懂这一系列故事并不难,因为它们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暗示,那就是主人公“艾伯特”。
提到艾伯特,大家估计很快就会想到他:
所以,故事里的艾伯特就是一位小小爱因斯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位小小爱因斯坦),他的故事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感兴趣。如果你愿意,不妨和你家的“问题机器”聊一聊,他们的想法定会让你刮目相看。
(这套书一共有4本,每本之间相互独立却又关联。如果时间允许,我真想把每一本都好好的说道说道。可惜。如果这样的话,群管肯定要抓狂,要知道群内的活动,下个月都快排满了。我若是一个个讲下来,半个月活动时间就被我一个人霸占了,月妈他们怕是要跳脚了。)
这套绘本的细节很多,我却只能选择其中的两本来讲。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解读书的角度和途经,如果只听我一个人说,是不是有些单调呢?所以,我还是把更多的探索乐趣留给大家吧。开始我今天的第一个故事:
第一个问题:星星在宇宙之中,宇宙又在谁之中?
这本是这一系列的第一本,草绿色的环衬上写了一行小字:“每一个孩子,都是哲学家。”大片留白的画面,小小的如同孩子般不起眼的一行字,把父母带入了孩子的世界。
http://s2/bmiddle/001we4Ylgy6EwViivL351&690
在故事开始前,我必须强调扉页上的这个符号——“∞”。
http://s11/bmiddle/001we4Ylgy6EwVjr0Dgba&690
这个是什么?你可以理解为“莫比乌斯带”,也可以理解为“∞无穷”,我倾向于后者,因为后面几本的每一页扉页都有有关数学或物理的符号,每一个都是有特定的,暗示内容的含义。当然,其实这些东西怎样理解都可以,他们有相通之处。现在你可能不明白这个符号在这儿的意义,等你把整本书读完就明白了。
下雨了,艾伯特只能待在家里。
http://s11/bmiddle/001we4Ylgy6EwVij3ku6a&690
他先是在地图铺就的世界里,营救了所有的动物。
http://s11/bmiddle/001we4Ylgy6EwVnmYMa3a&690
地上的世界地图的图册架在床和地板之间,上面画了一道又一道的横线;蓝色的被子枕头堆了一床;艾伯特给自己带了个黑色的面罩。
看出来了他在模仿什么场景吗?
艾伯特为什么在架在床边的图册上画了横线?
为什么他给自己带了个黑色的“口罩”?
如果你没猜出来,我不妨给你两张提示图:
http://s12/mw690/001we4Ylgy6EwVgP7oT6b&690
http://s13/bmiddle/001we4Ylgy6EwVvjDyI3c&690
(A:诺亚方舟;上船的梯子;大胡子诺亚)
接着,艾伯特又跑到鱼缸后面假想自己在和海里的鲨鱼(鱼缸里的金鱼)一起遨游。
http://s11/bmiddle/001we4Ylgy6EwVkwXYmaa&690
这个幻想场景其实是接着前一场景的。如果那张床是方舟,那床下的位置就全部是汪洋大海了。
如此,如果下床便是在海洋里遨游。那哪里去找海洋里的鲨鱼呢?
艾伯特很自然的想到了他的金鱼,还给自己带上了潜水镜,鼓着嘴巴假装在憋气,然后,一直沉,一直沉,沉到大洋底。
去大洋底干什么呢?
http://s5/bmiddle/001we4Ylgy6EwVmq9rS54&690
去找宝藏~
你看他在大洋底的海沟里发现了什么?——宝藏!金灿灿的宝藏!(其实是什么呢?硬币?纽扣?玻璃弹珠?呵呵,反正在孩子的眼里,这些都是宝藏!)不远处是一只单独的鞋子。好像沉船一样,静静的卧在那里。
艾伯特挖到宝藏以后,便爬上了他的床,开始玩最后一个游戏——钓鱼,一条,两条……那条金色的鱼是他最终的目标吗?
http://s5/bmiddle/001we4Ylgy6EwVnQ7eQ64&690
这一页全景,我们可以看到艾伯特房间的全景:他诺亚方舟游戏用到的道具们(玩偶,地图册,被子)都堆在了地上。你可以从这张图里看出来艾伯特在这个雨天整个的游戏过程:
诺亚方舟之后,他又开始画方舟上的动物的图画,并贴在墙上做成了动物园。
动物园旁边是鱼缸,于是他带上潜水镜去潜水,
潜水的时候,看到了自己书架上的书,于是他又开始翻看他最爱的图画书。
趴着看书的时候,艾伯特发现了床底的宝藏。于是他立马跃入了下一个海盗宝藏的幻想,找来了手电筒开始寻找宝藏。
取了宝藏上岸后,艾伯特开始把自己的床幻想成一座孤岛,那么,他则必须像鲁滨逊一样开始钓鱼谋生了。
看过《鲁滨逊漂流记》的朋友都还记得鲁滨逊是怎么钓鱼的吗?他从扔在岸上的破船板中找来钉子做鱼钩,用棕榈纤维做成钓丝来钓鱼。而我们的艾伯特呢?他用吸铁石和线绳来钓(吸)鱼。屋子里所有的一切,无一不显示了艾伯特卓越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你也许发现了,这里每一个上了色彩的物品都有前后关联的故事。可是那个纸箱和床顶挂着的那个太阳系又是什么呢?没关系,让我们继续往下读。
当他做好这所有的一切,连最后的金色的鱼也被钓起来了的时候,那他唯一剩下能做的,就只是在床上躺着发呆了。
http://s16/small/001we4Ylgy6EwVo0wzl6f&690
http://s3/small/001we4Ylgy6EwVnwb0Ca2&690
这一页是一个过渡。如果说之前描写的是艾伯特外在生活的场景,那接下来则是描述了他丰富无比的内在精神世界。
这时窗外的雨水细细密密,仿佛把整个世界都笼罩其中。是谁在谁之中?http://s14/bmiddle/001we4Ylgy6EwVotHuB8d&690
艾伯特的思绪越飘越远。他从自己在房子之中开始,一直到星星在宇宙之中结束。
http://s1/bmiddle/001we4Ylgy6EwVpvNGE90&690
http://s2/bmiddle/001we4Ylgy6EwVpsx4l21&690
http://s1/bmiddle/001we4Ylgy6EwVxcMAo20&690
http://s9/bmiddle/001we4Ylgy6EwVs8YIg08&690
http://s1/bmiddle/001we4Ylgy6EwVrWO52c0&690
http://s1/bmiddle/001we4Ylgy6EwVs3gn660&690
http://s16/bmiddle/001we4Ylgy6EwVssM6H1f&690
http://s11/bmiddle/001we4Ylgy6EwVu8A668a&690
最后,他很奇怪的问到:那宇宙又在谁之中?
这一组画面一气呵成,好像电影中的长镜头,让我不禁想到了另外一本书——《变焦》。
http://s8/mw690/001we4Ylgy6EwYfphDp77&690
但是它又和《变焦》那本书不同,《变焦》虽然也是镜头的拉伸,却在背后强调了一种出新鲜游戏感,每一页都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变化,It’s
just a tricky。
但是《爱思考的艾伯特》这一本的这组镜头明显不一样,它是一个正常的,以小朋友可以理解且预见的方式在拉伸。越看越远,甚至你可以在进行下一页之前,问问你的孩子,房子在谁之中?国家在谁之中?地球在谁之中?他们的回答也许和绘本进行的方式是一样的。如此,孩子很自然就陷入了艾伯特的问题里:“那么宇宙又在谁之中?”
http://s1/bmiddle/001we4Ylgy6EwVuQlAk40&690
艾伯特提出宇宙以外的概念,其实也正是几百年来人类在自问的问题。因为按照人类的一般逻辑能力,都会认为有内就有外。我们无法想出无内无外的存在是什么样子。甚至“样子”都是我们人类基于逻辑推理上的认识,如果一个东西没有“样子”,那它是什么“样子”,我们是无法想象的。
爱因斯坦曾指出: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由点组成的。相对而言,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也都可以被看成一个点。对于房子,你只是一个点。对于大陆,你生活的小区就是一个点。对于宇宙,我们的地球就是一个点。同样,相对于点,它所处的空间也可以被看作是无限大。如果宇宙被看作一个点的时候,它所处的所谓“宇宙之外的空间”自然也是无限大。
中国古人有句俗语是:“夏虫不语冰。”对于一个二维空间生存的生物(如果影子可以被看作生物的话,它倒是典型的二维空间生物),我们生存的三维空间是它们所不能理解的。那我们作为三维空间的生物,自然也不能想象宇宙之外的多维度空间是何种景象。实际上,我们只要思考一个东西无限地分割下去,最后是什么东西?也许是什么也没有了,也许是一个全新概念的、或许可称做“没有东西”的东西,我们无法想象。“宇宙之外”的问题,就是这样的。
“宇宙之外”的问题最终是一个哲学的思考——对于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并不以我们理解与否而决定它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有没有答案,别人是说不清楚的,只有自己去想。当你想明白了,你也不可能向别人说清楚。这世界就有一些事情是这样的。对吗?
在故事的最后,艾伯特终于有了自己的决定。
http://s16/bmiddle/001we4Ylgy6EwVwcml1ef&690
这里,你看到了之前那个大纸箱了吗?知道它出现的意义了吧?妈妈在楼下喊道:“你的干什么,宝贝儿?”如果你是艾伯特的妈妈肯定也会问,因为——艾伯特把妈妈的勺子和漏盆都拿走啦。艾伯特要做什么呢?
http://s12/bmiddle/001we4Ylgy6EwVzbMiT0b&690
他决定去做一架火箭。他要乘着火箭,自己飞到太空,独自去寻找答案。
在故事的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那个符号:“∞”。艾伯特无穷尽的问题,是不是也解释了它的意义呢?
第一个故事讲完了,你们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呢?
作者的画风并不华丽,但是却暗藏诸多细节,以及各种暗示。它就像一个火种,也许点燃的是孩子哲学的火种,也可能是别的,比如逻辑,比如空间,比如想象力,又或者是游戏力。
这套书的每一本都暗藏着如此多的细节,甚至与前一本相互关联,比如第二本《一切都可以停下来吗?》里面,我们就会发现,艾伯特床头的太阳系挂铃上,已经多了一个新伙伴了。
http://s1/bmiddle/001we4Ylgy6EwYgdw2c20&690
是谁呢?
(A:一艘新火箭)
当然,我接下来要讲的不是第二本。我要直接跳到第三本。因为这是我研究了最长时间去搞明白的一本。
其他三本,我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基本就已经大概明白作者的哲学内涵了。
比如第一本讲的是内和外的空间理解,无穷尽的概念的引入。
第二本讲的是相对运动,万物皆在运动的原理,就像正弦波一样,永远没有停止的尽头。
第四本最好懂,连饭饭都直接看出来了它的本质,第四本讲的是物品的分类与集合。无论是相同点还是异同点,任何事物的本质其实都是相对而言的。当然,再深一点的导入,就涉及到了相对论,这一点小朋友自己就看不明白了,而要大人在亲子阅读的时候引入概念了。
但是,第三本,我读了好几遍,一直在找这本书到底想讲的是什么哲学原理。如果你有兴趣,不如和我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本。看看你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第三个问题:我到底是大还是小
http://s15/bmiddle/001we4Ylgy6EwYfo8bk8e&690
和第一本一样,这一本的扉页也有一个符号“>”。这是一个不等号,或者说是大于号。
艾伯特又是一个人了,妈妈要哄小妹妹睡觉了。
http://s9/bmiddle/001we4Ylgy6EwYxVHy8b8&690
http://s8/bmiddle/001we4Ylgy6EwYwQ0NVf7&690
艾伯特只能自己在家里自娱自乐。恐龙大战吧!它们在艾伯特的手里,和艾伯特比起来,它们还算是小的。
http://s9/bmiddle/001we4Ylgy6EwYB4WScb8&690
可是,即使如此小的恐龙,发出的噪音仍然是让妈妈无法忍受的。妈妈没收了两只恐龙说:“要想个大孩子的样子,去找点安静的事情来做。”
http://s6/bmiddle/001we4Ylgy6EwYzg0nze5&690
艾伯特很失落,自从妹妹出生,他就“被”长大了。我想这是每一个当哥哥姐姐的孩子都必须经历的心路历程。艾伯特长大了。每个人都这么跟他说。艾伯特很快就摆脱了郁郁寡欢的影子,开始了自己的哲学思考。
http://s9/bmiddle/001we4Ylgy6EwYAqeww08&690
(这一页同第一本一样,是一个过渡页,从外在生活向内心思考的变化。)
他也觉得自己挺大的,可以跳过深坑(沙发缝),http://s9/bmiddle/001we4Ylgy6EwYDL9Pi08&690
还可以飞到半天空(荡秋千)。http://s3/bmiddle/001we4Ylgy6EwYEOvg6d2&690
他觉得自己比恐龙玩偶大,比十六只蚂蚁大。http://s4/bmiddle/001we4Ylgy6EwYDCADxe3&690
当他飞到半空中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比房子还高还大;http://s14/mw690/001we4Ylgy6EwYGk38Nad&690
当他举起手指点云端之上的飞机,他甚至比飞机还要大上许多倍。http://s7/bmiddle/001we4Ylgy6EwYJ9aIuf6&690
看到这里,如果你以为这本书讲的是“视角”或是“透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艾伯特很快就意识到事情并不是他之前看到的那么回事。他真的有这么大吗?
当他站在向日葵下的时候,他可没有一朵花高。
http://s1/bmiddle/001we4Ylgy6EwYIwBW0e0&690
更别说天空了,躺在草地上的他,仰望着天空的朵朵白云。好像自己已经融入到了天空中,更是渺小的如同沙砾。
http://s4/bmiddle/001we4Ylgy6EwYHCgjpf3&690
“我到底是大还是小呢?”艾伯特问。
艾伯特到底是大还是小呢?他用自己做参照物,可以比较出任何一样东西的大小,可是他为什么唯独比不出自己的大小呢?
http://s15/bmiddle/001we4Ylgy6EwYJ3zMa6e&690
http://s4/bmiddle/001we4Ylgy6EwYIEJub03&690
一件事物是大还是小,是需要另外一样客观事物(参照物)来做比较才能得出。这也是爱因斯坦哲学论的一部分。打个比方,这里有两棵树,你可以说,左边这棵比右边这棵大,也可以说右边这棵比左边这棵小。它们俩必须相互比较,相互做对方的标准,才能鉴别出彼此的特点。
如果在一片树林里,我们拿一棵树作为标准的话,我们可以把整整一片树林的树木都判断出来大小:比标准的树木大,或者比标准的树木小。但是,没有人能在最后判断出那棵作为标准的树木的大小。
在故事里,艾伯特就把自己当作了尺子(参照物)。他用自己来比较周围的事物,并且比较出了身边每一样东西的大小。可是,当艾伯特把自己当作尺子的时候,他开始疑惑自己的大小。为什么?因为,尺子(参照物)自身是无法丈量自己的,原因在于“没有比较便没有鉴别”。除非艾伯特另外找一把尺子,否则他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
该怎么办才好呢?
http://s14/bmiddle/001we4Ylgy6EwYLMhtP6d&690
聪明的艾伯特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
http://s6/bmiddle/001we4Ylgy6EwYLJCRf85&690
他找来了一根树枝。他可以用树枝丈量自己,也可以用树枝在地上摆出和他一样大的小人。当艾伯特把自己的身体摆出来的时候,他的意识终于脱离了主观变成了客观存在。
http://s8/bmiddle/001we4Ylgy6EwYMdRVdc7&690
于是,艾伯特看着地上躺着的自己,释然了,他终于知道自己有多大了——就和自己本来一样大。
http://s9/bmiddle/001we4Ylgy6EwYM8tmg18&690
在文章的最后,你再来看扉页的那个“>”符号,是不是也明白了何谓比较,何谓参照,何谓尺子呢?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理论都是一同百通相互联系的。
哲学和逻辑不分家,逻辑和数学不分家,数学和物理不分家……
也许耕林是把这套书定义为“哲学绘本”,其实,作为一位5岁孩子的母亲,我却看到更多的数理逻辑的意义。
比如这第三故事,可以很容易的和孩子引入“自然测量”的概念。
http://s10/mw690/001we4Ylgy6EwYfMPy1f9&690
而在“自然测量”的基础上,我们自然又可以引发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游戏来。http://s3/mw690/001we4Ylgy6EwYga0Qad2&690
http://s6/mw690/001we4Ylgy6EwYg0yJn05&690
我喜欢这套绘本,不是因为它的精美,也不是因为它故事有多深刻的人生含义。而是它是一套很好的导入绘本。它从哲学的角度,向孩子开启了一扇窗,就好像一根小火柴,至于能点燃什么样的燎原之火,就看你如何需要了。在你和孩子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比如和孩子玩分类的游戏(幼儿思维逻辑能力的一大部分)的时候,用第四个故事《事物可以既相同,又不同吗?》来做导入和开篇,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