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遭遇新疆博州的“下马酒”

(2008-08-17 23:29:13)
标签:

杂谈

新疆

博州

酒文化

分类: 文章类

遭遇博州的“下马酒”

 

      博州位于新疆的西北部,是我们对应的援疆城市。这个以蒙古族为主的边境城市昼长夜短,喝酒是这儿一大特色和风俗。对于我们援疆干部来说,什么工作、安全等都不成问题,那都是自己可以驾控的,令我们耿耿于怀的却是博州的“酒文化”,担心如何过蒙古族礼节“下马酒”一关。

     “下马酒”——一种蒙古族最高待客礼节。相传过去有贵客自远方来,主人必须到敖包迎接。敖包原是蒙古游牧民族用石块、桅杆做成的路标,后成为祭祀、祈福,迎送贵宾场所。客人下马,主人就在敖包相迎,将金碗、银碗、铜碗托在盘子上,悉数斟满酒,一般每碗大约二两多,客人须一口气喝完,以示洗尘。

     途中,我们一路请教了不少的来博朋友、同事甚至领导以及博州当地组织部的年轻干部、移动公司上门拉业务的女业务员。最终总结出三个过关办法:1、从头就以酒精过敏为由拒绝端杯;2、以不胜白酒为由,以红酒斟杯;3、开局就把自己放倒,最好“现场直播”,让他们此后不再勉强喝酒。我们每人都暗自从三种方法中选择其一,而我的谋略是三种方法步步退守,以不喝为上策,红酒为中策,喝倒为下策。

     8月1日那天,博州组织部通知我们:各受援单位晚上分别对口宴请援疆干部。我们象准备南昌起义一样,严阵以待地迎接第一场“下马酒”的考验。晚上10点不到,骄阳还没落山(新疆时差比北京晚2个多小时),住在“援博楼”的17名援疆干部,象17名奥运选手进入决赛赛场一样,惴惴地静侯在大堂,紧张地迎接酒战的来临。一会儿,不同档次的小车、越野车、SUV分别驶入援博楼门前,接走对应的客人。我的受援单位——博州广播电视局的一辆白色尼桑SUV车停在我面前,从车上走出该局书记买赛来。买赛来是维吾尔族人,前额闪亮,酷似列宁,他热情地向我伸出双手,把我带到市郊一个维吾尔族庄园式酒店。我第一次见到了博州广电局的局长张子才。我曾耳闻他的酒量超人,一斤半不在话下,且喝酒有些霸道。

     酒局拉开了,广播电视局一行10人入席而坐。服务员开始逐一斟酒。我首先使出第一招——拒喝,理由是酒精过敏!有几分儒雅气的张局立马以“随乡入俗”的理由展示他的霸道,逼我斟酒。眼看首招不灵,我退让一步,提出只能喝红酒,张局不紧不慢告戒我:此地正式宴请客人不上红酒。他老练的劝酒方式使我第二道防线失守。既“随乡”,看来我只能“入俗”了,准备舍命一博。

     经细心观察,我马上发现当地“酒俗”也有可取之处,值得引入:一是先吃菜,再喝酒;二是茶水与酒水可齐头并进,热茶可促白酒入口。难怪来博州大多能超量发挥,我想应该源于此。

    这里酒礼颇多,张局和买书记分别进开局酒,席间人人拿杯,依职务的大小程序般地向我敬酒,如此十几杯下肚,第一局的酒礼完毕。正当我准备举杯回敬之际,又被张局告知犯忌。因为按当地礼节,客人必须在主人把所有礼节完成后方可反敬,我只能静待他们下一个礼节。

    正当我疑惑之时,一位副局长请来一名歌手和乐师,随着音乐、歌声响起,张局肃然起立,手持洁白哈达走到我面前,熟练地将哈达围在我脖子上,那位副局立即将托盘中装满白酒的“金碗”(首碗为金碗)双手献上,告诉我这碗酒的礼节和含义。我按照他的“指示”,接过金碗,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上弹,表示祭天,向地弹,表示祭地,最后往自己脑门弹,表示保佑自己平安,此时,如果我面前有比我年少者,还可以将酒弹向对方脑门,亦是保佑对方平安之意。

     凭着做十三年记者、历经酒场积下的残存功力,我咬牙将金碗中的二两多白酒一饮而尽。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银碗”(第二碗为银碗)又横亘在我面前,碗中浓烈的酒气扑鼻而来,酒精在胃中开始蒸发,我想吐,但众目睽睽之下,我只有难受地长舒换气,赶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女歌手的歌声上。那是一个大约一米七以上的皮肤黝黑,身材结实健康的蒙古少女,她声音高亢、悠扬、质朴,极富感染力,而与她一般高的蒙古小伙儿的手风琴伴奏将欢乐气氛溢满小屋。这首动听的蒙古歌曲叫《陪你一起去看草原》,歌词简约直白富有意境:“因为我们今生有缘,让我有个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让我陪你一起看草原。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云轻轻的飘,带着我的思量……”

     在歌声琴声和所有人的击节唱和中,我被新疆人热爱生活的激情所感染,他们的质朴豪爽与歌曲的悠扬奔放交相辉映,那瞬间,让我忘记了自己是远道而来的异乡人,忘记了时光的流动,我被淹没在快乐的海洋中,端起面前的第二个银杯再次一饮而尽,我本以为自己会立即倒下,却发现居然无事,看来这欢乐的环境让我在无我无形中酒量大增!

    “下马酒”金碗、银碗顺利过关,他们考虑到我的酒量,免去了铜碗。然而他们的热情不减,相互间杯碗交错,我也用尽余力,频频接受他们的豪爽和热情。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4个小时悄然而逝,酒席马上结束,我庆幸自己还能清醒地与他们交谈。就在我得意自己今天的酒局顺利通过考验时,却被最后的团圆小杯酒击倒,在众人面前狼狈地“直播”,无意中应了第三招,想必在以后他们知我酒底,不再勉强我了。

     第二天,晨风从窗户徐徐吹进,我也彻底醒来了,细细推算,竟发现昨天晚上我几乎喝了一斤的“下马酒”。基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我多年没这么“痛快”过了,可初来博州,我的酒量就被激活了。既来之则安之,此后的日子,想要顺利开展工作,看来必须要融入当地风俗,接受当地酒文化的熏陶。酒是蒙古人生命的一部分,因为酒,他们性情豪爽,因为酒,他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这种风俗虽然现在对于我是一种压力,但我会像对待援疆工作一样地认真地融入当地酒文化。

     下楼吃早餐时,发现少了一半人。一打听,方知昨晚多人喝倒。已经清醒过来的人一边吃着早餐一边回忆昨天的醉态惨状,真该在门卫室架一相机,拍下每人回来时的醉态,权当第一张援疆工作照。

      号称一斤半酒量的张局说过,最好的白酒也是辣味的,谁愿意喝呢?但在博州,喝酒是一种沟通,一种交流,在很多时候,喝酒其实就是一种工作。想到张局的话,我为自己为所有援疆的同事的献身精神而感动

 我在新疆博州怪石峪的留影

遭遇新疆博州的“下马酒”遭遇新疆博州的“下马酒”遭遇新疆博州的“下马酒”遭遇新疆博州的“下马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