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鼻子”黄尧:民国漫画一支笔

(2012-08-02 15:35:26)
标签:

黄尧

中国

宋体

牛鼻子

《新闻报》

文化

分类: 往事

 

/曹俊杰

作为民国三大漫画家之一的黄尧,其创作的“牛鼻子”形象,与叶浅予创作的“王先生”、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曾广泛影响了一代中国人。

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漫画的繁荣时期,在当时民众认知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用简单的漫画人物形象,通过幽默、敏锐的观察力针砭时弊,吸引广大读者,成为当年一些媒体报章惯用的做法。

 

http://news.folkw.com/uploadfiles/2011-08-14/20110814_094413_736.jpg

 

黄尧的“牛鼻子”形象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一炮而红。20世纪30年代,黄尧在上海的《新闻报》任美术编辑,“牛鼻子”正是在《新闻报》的副刊诞生的。那时上海市民看《新闻报》, 往往先看“牛鼻子”漫画连载,再看当天的新闻。

跟张乐平塑造的“三毛”一样,黄尧的“牛鼻子”表现的是那个时代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一面:穿长袍马褂的胖嘟嘟的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与社会动荡期,所面临的矛盾与认知。“牛鼻子”的形象与生活中的黄尧又极其神似,圆脑袋、长鼻子、戴着圆眼镜。黄尧也饶有情趣地把“牛鼻子”当作“自画像”。于是“牛鼻子”便成了黄尧的雅号,甚至有人竟不知道黄尧,而只知道“牛鼻子”。

 

                       http://res.culture.ifeng.com/dci_2011/0814/ori_4e471551bc278.jpeg

 

在“牛鼻子”红极一时的时期,黄尧还专门成立了牛鼻子出版社,把这些发表于报章的连载漫画,结集出版,售价一角五分,仅在1936-1937年两年间,就连续出版了8本《牛鼻子》漫画集。

更有趣的是,日本人很惧怕“牛鼻子”的影响力,他们一方面威逼黄尧离开上海,另一方面又画山寨版的“牛鼻子”。为澄清事实,当时身处重庆的国民党政府国际宣传处还特地举办中外记者招待会,在报纸上将黄尧之事以中英文通报全世界。 

由于个人原因,黄尧在新中国成立前离开中国,辗转来到马来西亚定居,“牛鼻子”形象就此在中国销声匿迹达半个多世纪之久。黄尧本人也于1987年在马来西亚过世。

 

(文章源自《文史博览》,2012年第1期    责任编辑/亚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