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艺术结伴的日子
采薇人/文
好多年了,回忆起来有点难,但这些点滴的过去,却总是在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于是便想,不如写出来,以回敬那逝去的年代,那久远却不乏清晰的面孔。
提起鹤岗,许多人都知道那是坐落在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煤质好,产量高。这个曾被称作兴山市的城市,与俄罗斯仅相隔一百多公里路程,是新中国解放的第一座矿山,也是中国医科大学、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摇篮。
这座城市,不仅出产着优质煤炭,给国家带来光和热,也生产着艺术和快乐。歌唱家郭颂、殷秀梅,著名影视演员刘佳,著名画家季则夫、孟祥顺等都是从这里出发,走上国家艺术殿堂的。这,要感谢这座城市,感谢它带给人们的艺术氛围。
我是1974年调入鹤岗矿区工会宣传部工作的。鹤岗是先有矿区后有市,所以最早的市文工团是隶属于矿区工会的,并归工会宣传部指导。听老同志说,当年矿区工会仅宣传部就三十多人,都很有才华。我是由于在基层参加矿区文艺汇演,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个独幕话剧《新厂长》,又演出了独唱,加上给各级机关写会议材料和在报纸电台经常发表文章,被选到矿区工会宣传部工作的。那时宣传部有5名同志,主要任务就是抓全局十万职工的文化活动和配合生产宣传、调研和总结基层工作经验等。后来宣传部与教育部合并,由我主持工作时,同时还要抓全局职工文化教育。
文革后期,工会曾一度叫做工代会。不过那时也没断了抓文艺体育活动。年年由宣传部组织开展全局文艺汇演、红五月大合唱、年终劳模会祝捷文艺演出,还有灯展、冰灯展、秧歌比赛、书画展览,和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职工篮球赛、排球赛、干部篮球赛,举办文学创作学习班,主办文学期刊《金鹤》等,把整个百里矿区搞的红红火火。
最热闹也是最吸引人的是矿区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当时我们叫它《煤城之春》。全局下属二十几个处级单位都要出一台文艺节目,一演就是一周的时间。我们工作人员都住在局招待所里,分成几个组,每天演出结束后要进行评选,并更新演出照片花絮,出简报等,搞的像模像样。我除了抓演出、参加评奖外,还要给工会主席写报告,因为每年要利用汇演期间,进行全局一年文化工作总结和部署下一年的工作。一千二百多名演员和观众济济一堂,简直就是个文艺盛宴。后来,我与龚松山主席到省里又跑来了新建矿区文化宫和影剧院的项目,拆掉了伪满时期的“西山大楼”。新的活动场所为矿区文化生活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施展天地。
在鹤岗工作期间,还有几次活动很难忘怀。一次是在市体育馆搞大合唱,那是我提议并组织的一场大型活动。搭了两个台子,台阶上全是演员。场地中我组织了一个大型管弦乐队,统一伴奏,声势浩大。还一次是1978年鹤岗矿务局煤炭产量结束了7、8年的徘徊,首次年产突破一千万顿,在局党委要求下,我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先是组织创作,再抽调160多名演员,由我担任总编导,集中食宿,日夜排练,搞了一个《征途凯歌》多场报捷文艺,收到了震撼的效果,得到煤炭部和省内外一片赞扬。
殷秀梅和刘佳都生于鹤岗市,14岁的殷秀梅由于歌唱的好,被选入市文工团,刘佳则于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并当了电影演员。刘佳小时候曾与我住在同一幢楼——简易楼中。她的第一部处女作是饰演电影《黑三角》中的于秋兰,那年她只有18岁。近年来连续拍摄了《任长霞》、《戈壁母亲》、《密战》等几十部影视作品,人气很旺,我也一直在为之高兴。
殷秀梅在鹤岗市文工团时,演唱水平就已经很不错。文工团当年在矿务局高职大楼北楼,和矿工俱乐部紧邻,常可以听到她的动听的歌声。鹤岗市当时有三个专业文艺团体,即京剧团、文工团、豫剧团。三个团我都很熟,经常打交道,有时在一起演出。文工团的活泼富有朝气,京剧团的功底和演员的认真,豫剧团的亲切,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对于鹤岗市来说,参加上一级演出活动,最能引起重视的莫过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那时呼伦贝尔盟也归属黑龙江省管辖,各市地都要组织一场专场演出。鹤岗市三个专业团体加上矿务局,要合出一台文艺节目。市文化局负责组织三家文艺团体创作排练,我负责组织矿务局的创作排练。最后由省文化局长率人来最后选拔敲定参演节目。记得那年省文化局张局长看完节目后,我们进行了讨论,最终我们矿务局被选中的节目过半,而三家专业团体只选上几个节目。省文化局指示要一起排练,人员不能超员。市文化局决定让我为团长,总负责,把四家集中起来排练。而殷秀梅的独唱也在其中。
我们参演的节目中有一个合唱《杜鹃山》,当时有人把秀梅安排在合唱的后排。我看到她站在那很累,会影响她独唱,就决定不让她再参加合唱节目。那时想买一本歌曲的书也很难,国务院文化组出版的《战地新歌》必须要经过审批才能买得到。我买了两本,送给秀梅一本。为了弄清《哈尔滨之夏》实力,我提前率队去观摩,看了几场便心里有数了,打了电话回去,告诉团里,殷秀梅的独唱肯定打炮。果不其然,殷秀梅不但在省里唱响了,而且被省歌舞团看中。
回到鹤岗的殷秀梅不久因市革委会和军管会下了文件,要求对凡是没下过乡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1971年以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予以辞退,殷秀梅虽是1970年进入文工团,也难逃厄运。市里决定由团长王帆同志带领她们几个人下乡锻炼,然后再回团工作。家境殷实的殷秀梅这段时间只是在家,并没有下乡。
不久,殷秀梅接到省歌舞团的电报,要她去哈尔滨,省里要挑选人员去广交会演出,殷秀梅被省领导选中。在广交会的精彩演唱,又被香港《大公报》等媒体发现热推,结果被中国广播艺术团看好,非要调她去北京不可。鹤岗市文化局本来就不想让她去省里,让她下乡锻炼也只是权益之计,听到北京又要调她,更是焦急万分,说啥也不肯放人。当时市文化局负责协调此事的是张佐理副局长,他曾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曾跟我谈起他曾经去北京交涉的过程,北京的答复是,地方要服从中央。很快,中国广播艺术团发现了一个漏洞,他们了解到,殷秀梅因为没下过乡,正在按市革委会的要求,由文工团团长王帆同志率队到蔬园公社劳动锻炼。尽管她人并没下乡,但此期间人事关系应当不归市文化局。于是他们找到王帆,王帆出于同情,给他们出具了证明。而北京的来人就是姜昆,他悄悄地将殷秀梅的户口迁到了北京,急匆匆地催促殷秀梅先去北京落户,是他帮助殷秀梅插上了翅膀,飞出了矿山。后来王帆看到我,提到此事,我称赞他做的很对。
鹤岗地方不大,但比起大城市来,文化生活要好许多。除了自己的演出活动,经常有中央和外地文艺团体或名人来此演出。记得小时候,在矿区俱乐部就经常听著名的歌唱家、钢琴演奏家的精彩演出,中央有名气的歌唱家几乎都来过鹤岗。父亲曾拿着小本子跑到后台请他们签名,不过这个小本子如今不知传到谁的手中了。我在工会宣传部工作期间也接待了不少演出团体和著名演员,而且相处的都很不错。其中包括京剧大家李维康、耿其昌夫妇,歌唱家德德玛等。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人老了,可记忆却始终新鲜着。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年代,忘不了那些与艺术结伴的日子。
2010.1.10写于长春灯下

欢迎朋友加入采薇人创办的文学创作圈
【中华文苑】 http://q.blog.sina.com.cn/cccwr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