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记
已亥年孟冬,再游九成宫。
九成宫位于麟游县境,隶属西府宝鸡。近年远观数次,皆来去匆匆,走马观花而已,故粗知毛皮而不得精髓。冬月时分,忙中得暇,遂邀导游悉述其详,再读九成宫,观之品之,思而记之。
九成宫初建于隋文帝杨坚十三年,时公元593年,历建两年而成,始名“仁寿宫”,属文帝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更名九成宫,九成通九层,释义高大雄伟,隐喻皇族富贵。因其叠加气候清凉、恰当近便、山青水秀、豪华壮丽、疗疾修养、灵异屡现等诸多福意,瞬息成为隋唐皇族消暑纳凉之宝地。九成宫因山随势,九山环七水绕,两川平阳抱阴,自西向东蜿蜒而建,尽显中国建筑先师宇文恺之匠心妙思,“构飞檐于迥汉,腾虚架宇;耸紫殿于遥空,百仞朱楼”,雄宏大气可窥一斑。
雄殿之下,二十四臣依次塑立,威武壮观,长孙无忌、李勣、程知节……于是乎,房谋杜断、贞观之治、盛世大唐,这些词汇事典跃然入思,品味悠远。县城故址之千年银杏古树,亦似乎吟诉隋唐之盛世,印证千年之历史沧桑。咫尺之间的凤凰山下,西海湖心岛、画坊、九曲桥与宏伟宫阙相映成趣,如巧工与自然相依,若山水共人文相衬,互得益彰,流彩溢美。宫院内一柱金石大笔旋立于四方石碑之上,“金笔石揽”四个大字赫然瞩目。复制碑文印证着一代书圣的神来之功,金笔刻雕更是渗透着九成宫浓郁的传统文化传承。
九成功之文化经典浓缩于两石碑铭,且自有渊源。据碑载,贞观七年四月唐太宗到此,“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泉水清如镜,甘若醴,故名醴泉。九成宫内自古缺水,突现清泉,皆被视为天降祥瑞,社稷福安之吉兆,一时间竞相奔传,喜而互告。
其一碑者自当九成宫醴泉铭。清泉现,太宗喜。急敕命宰相魏征以记其事。铭文1108字,详述宫之来历及雄伟壮观,颂太宗武功文治、节俭宏德,记宫城发现醴泉始末,并意判醴泉出现乃“天子令德”所致。铭文记述唐太宗南征北战:“遗身利物,栉风沐雨,百姓为心,忧劳成疾。同尧肌之如腊,甚禹足之胼砥。针石屡加,腠理犹滞”。亦记其丰功伟绩:“在爰在弱冠,经营四方。逮乎立年,抚临亿兆。始以武功一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碑文之末,“居高思坠,持满戒盈”之谏诤箴言,乃治国理政、居堂为官者之治世经典,此一绝也。铭文出自七十六岁高龄欧阳询经意之书,笔力遒劲,苍厚婉润,点画、结字、章法尽显奇美,令人感叹不已。欧阳身矮才长,故此碑历为学书者推为“天下第一楷书”,此二绝也。刻匠师傅无名氏,技冠群雄,龙雕凤琢,字字珠玑,阅之赏心悦目,此三绝也。
概而览之,碑体修长,中宫收紧而四边开张,字形随势赋形,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为九宫最准者,全碑血脉畅通,气韵萧然<引>,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名至实归。
其二碑者万年宫铭。唐永徽二年,高宗李治改九成宫为“万年宫”,寓意江山万年长青,制碑并御书碑文,敕命三品以上官员并学士四十八人署名碑阴。碑文对仗工整,声韵铿锵,书艺风流飘洒,超脱俊逸。“载怀千古,流鉴百王,思欲屏逸收骄,怡神遣虑”,一代英明帝王之情怀跃然其上。李治时年二十七岁,风流倜傥,足见其文韬武略和旷世奇才。自古迄今,皇帝御笔亲文亲书者奇,故此举堪称万年宫铭之绝唱。
仰头遥思,今日所见乃九成宫时况一隅不足,当年又何其精美奢华?!细想之,隋唐四帝驾幸九成宫20年次,皇亲国戚及文武百官更是不计其数;高宗李治英年雄姿,征讨高句丽等南征北战,战功赫赫疆域无边;隋朝首施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沿袭至今不衰,被尊为治理江山社稷之典例。九成宫,完美诠释隋唐盛世和华夏文明,填充并矫正我们的历史史观,隋帝并非全昏淫无度,高宗亦不尽软弱少能,真乃金石玉笔书华章,乾元门内见乾坤。
冬夜,九城宫外华灯初上。寒风轻啸月高云淡,亭台楼阁肃立俨然,小桥流水曲延蜿长,雕梁画栋熠熠生辉,宫依山峦,湖映水美,灯火阑珊,美轮美奂,人醉其间虽晚不归。
九成宫,书中国历史之华美诗章,展华夏文化之璀璨精髓。
2019.11.29傍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