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往事
(三)舌尖上的三原
“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这是古人描写三原廖花糖的诗句。在关中方圆,三原是有名的美食之城。
学习两年,对三原美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校的食堂相对要单调些,就这,也让我们耳目一新。“早餐偶尔吃,午餐抢着吃,晚餐随便吃”,这是我对学生饮食的一个感受。早餐对于大多学生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如若起早方便了就随意吃点。午餐时候时间紧张,那饭堂里可就热闹了。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都象冲锋一样蜂拥而入,饭盒往往是放在最顺手最快捷的地方,分秒必争,那可怎一个“快”字了的!瞬间,饭厅前七八个窗口便黑压压排得像长龙一样,且快速向后延续着。这时候偶尔有来的稍晚点,又抱着侥幸心理想插个队,便左瞧瞧,右看看,找着熟人,大概内心也在评估着各种可能性。即使插到熟人前面,如果后面有路见不平好事的,便嘴里嘟囔起来,甚或当众指出来。更严重的先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最后就升级成了一起冲突,以至拳脚相加,大打出手。甲方乙方通常以年龄尚小,生性不羁的职高班干部子弟居多,初生牛犊么。饭厅里瞬间便热闹起来了,这时候,餐厅管理员也赶紧跑过来解围,生怕惹出更大的事端。中午的饭菜应该还是不错的,家庭条件略好的学生就打个排骨、鸡腿之类,带点荤气。囊中拮据者大多是土豆丝、手撕包菜、豆腐之类,三两块钱便宜些,馒头米饭当然是各取所好了。抢先打好饭的,便在餐厅里的方桌旁十人八人围成一圈,也没凳子就直接站着,边吃边聊,偶尔还从别人的盘子里夹口菜尝尝,啧啧品评着。买饭晚点的只好另寻地儿,在小操场旁边背靠教室墙外蹲成一溜儿,像小说里描写的关中农村一样,一字排开圪蹴着,一菜、一馍、、一米、一汤是标配。餐厅内外又自然按各种标准分成一片片、一块块,古语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看来吃饭也不例外。冬春季肯定是晒着太阳,聊着天细嚼慢咽慢条斯理,而夏季就四散开来找屋檐,寻树荫,偶而也有女生干脆打饭回了宿舍。这时候,饭厅内外二三百米区域都成了快捷餐厅,好不壮观。偶尔也有老师加入学生的行列,吃完饭也不急着收拾,天文地理高谈阔论,引得学生围成一小圈,听着应着附和着,早有灵气点的学生便递上一支烟,点着了,老师边抽边侃着,时儿博得一阵阵掌声和哄堂大笑,直到饭堂里人已非常稀少,这才晃晃悠悠地收起碗筷,快步向洗碗池走去,争相洗碗成了同学向老师示好的最后机会。也就是在学校食堂,我才知道了黄瓜、豆芽这些菜还能炒着吃,而且一块五毛钱的豆芽炒肉片还是餐厅主打菜,这种做法在单位和家里是万万都不会想到的。
晚饭可就自由多了,时间充足嘛。这时候油巷道就成了热门首选地。说起油巷道,是距学校三四百米远的一条小巷子,穿过一条小弄堂就到,那时候这里就是美食的天堂。时到如今,巷道口那家牛肉拉面店老板的吆喝、表情、情态和动作仍清晰地在脑海浮现,这儿位置最好,也是生意最火爆的一家。和好的面一条条盘在一个大铝盆子里,蹾在案边顺手处。客人一到,门迎小童就大声向里面报着品种,随着一声“好勒
”,只见面条在案板上上下飞舞,腾起阵阵面灰,如若有人看着,师傅便表演似的,使出浑身解术挽着花儿,待面一拉好,又一个华丽转身,轻轻一抛,面条便在锅中上下翻滚,只约数分钟,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便呈现在客人面前,臊子、菜叶拌着油花儿滋滋作响,香气四散,沁人心脾,让人忍俊不住。食客们早已剥好蒜瓣儿,拿着筷子翘首以待。来的稍晚的便在方桌间来回穿梭,寻找位置,这时,门内门外赶集似的熙熙攘攘热闹异常。说起来可笑,我在这里的最高纪录是一碗拉面、一个肉夹馍、两个猪蹄儿和两瓶啤酒,也算是没有辜负美食和青春芳华!
记得有个周末,班主任组织在校同学自愿自费到附近春游,乾陵、昭陵、袁家村一天行程。由于要经过礼泉,我也算个小向导,到昭陵时博物馆已经下班,我就托同事的亲戚破例给大家开了回方便之门,返校已晚,解散后晚餐自便,怎奈众口难调,人多也有不便,同学中难免有铁公鸡一毛不拔者,大家都久而知之,敬而远之,于是就徘徊好久才自行方便。我和要好的同学去喝汤圆,另一同学“尾随”而至,滚烫的汤圆,我瞬息全部下肚,只是为了抢着埋单,同学当然是心中的偶像了。还有次和一同学去看通宵电影,并买些零食啤酒之类,同学一直无动于衷,自己当然也心生不悦,由此感叹起国外AA制的好处来。一桩小事,一个人的品行心态甚至喜好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三原的担担面、小磨香油,包括后来远近闻名的宴友思系列食品,都是一张张闪亮的名片,至今思来,让人心生爱恋。如若美食之后,或品味城隍庙厚重文化,或游玩大型化纤市场,或一览龙桥建筑风光,或城北公园漫步休闲,最好是去三原大剧院听一首三原当地歌星演唱的《一剪梅》,都是一种绝美的精神大餐!
三原美食品优味甘,回忆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