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东湖
仲秋时节,借工作闲暇,在蒙蒙细雨中,我再次游赏了凤翔东湖。
东湖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东湖始于夏、商,从起初的橐泉更名饮凤池,再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重修整建,因与其府城东门仅数十步之遥,遂易名东湖,至今也有三千多年历史。
东湖小而别致。比起武汉东湖规模,凤翔东湖不可同日而语,但说到内涵,小东湖却有大洞天。单是苏东坡题写的“东湖”二字,隐喻着这座文化名胜的底蕴和渊源。初入园,行数步,创修于明正德年间的东湖牌坊“东湖揽胜”赫然入目。放眼远望,园内曲径通幽、古木参天,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内湖外湖、巧夺天工,花香草丰、蝶飞凤舞,林碑亭台浑然一体,水鸟花草相得益彰。蒙蒙秋雨中,游人信步其间,轻吟苏公诗词,任凭轻风拂面,柳枝飘摇。湖面之上波光潋滟,涟漪微泛,水气缓缓升腾,万千景致妖娆而又剔透,如若出神入化般,使人顿感心旷神怡,惬意自然。东湖虽小,但又包罗万象,尤如一首含在骨子里的诗,精悍而又韵味深长。至此,我才惊叹“揽胜”二字的妙处了。
东湖植物珍稀丰富。当年苏东坡重修东湖时,史记“扩池建亭植柳”。据说苏东坡有“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的习惯,于是在湖心岛“君子亭”周围种植数百杆竹子,亭子被绿竹环抱,时隐时现,吟诗作画,以文会友,必定惬意自然!竹子“圆直有节” ,与湖面上的“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荷花相映成趣。竹、荷也暗喻苏东坡坦荡耿直、刚正不阿的傲骨人生。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诸葛楼、子云亭相喻。不单是竹子,园内林则徐等手植的参天青杨树也已历经上百年,成为国家保护的珍稀名木物种。合抱古木,生于毫末,岁月流逝,只有年轮记录着千年历史和沧桑古往。其实东湖最有名的还是柳树,粗壮的枝杆盘虬卧龙,树冠覆天蔽日,枝条低垂延长,摇曳戏水炫舞着窈窕身姿。“西凤酒、姑娘手、东湖柳”,凤翔三绝尽显东湖垂柳的婀娜风韵 。如今,东湖又新建了菊园、牡丹园,俨然成了天然的植物王国。
东湖文化底蕴深厚。东湖和苏东坡联系千丝万缕,因而文化气息异常浓厚。陕西大荔籍当代楷书状元任步武题写的西门对联"行文贵奇
借生华妙笔咏乾坤
逾万世亦生辉”,既是对苏东坡横溢才华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东湖文化蕴含内容的深刻诠释。东湖又好似亭台的博物馆,断桥亭、宛在亭、鸳鸯亭,洗砚亭、春风亭、适然亭、喜雨亭,亭亭都有故事,内涵深刻。沧浪桥、函陨石、不系舟、凌虚台、苏文忠公祠、会景堂,处处都有文韵,诗浓墨香。一览亭俯瞰全景,“生面别开”!碑林内文人骚客留下的168通碑刻精粹,印证着东湖文化的古往今来。
东湖更像是达官政要的座佑铭和警示碑。千百年来,喜雨亭的故事渊源流长,《喜雨亭记》万古传诵。为民请命,造福一方,是为官者职责使然,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爱民者民恒爱之。望苏亭凝结着凤翔百姓对苏东坡的无限缅怀和深切纪念。“为仕重节
替黎元黔首谋福址 虽百挫而不馁”,上官吉庆的题字,无疑代表后来为官者对苏东坡的最高膜拜和无比尊崇。
“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说到东湖,不能不说杭州西湖,二者还有一段不解之缘,这个缘线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在修凤翔东湖20年后,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两湖南北遥望,东西相向,史称“姊妹湖”。因而,东湖更像是勤政湖,是亲民湖,是文化湖!
东湖是一座碑,记载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轮回,更是为官者造福黎民百姓的啧啧口碑。东湖是一首诗,散发着阵阵墨香,源远流长,芳美浓郁。东湖更像是一本传记,记载了一个屡遭挫折而又百折不挠的伟人传奇!
东湖,美在骨子里!
2018.9.15
凤翔恒源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