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秋
儿子考雅思,我们也跟了去。
妻调侃道,没上过大学,还喜爱人家校园。其实,早在舞勺之年,陕西师大就是我慕名的学府,今天可以用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去品味它,不免有些奢侈了。于是,我坐在校园的小花坛里,细细的欣赏起它的美来。
论时令还在三伏天里,但立秋已有十多天了,乍热还凉吧。学校和社会比起来,确实是另一番景致,静谧、安宁、充盈,好似生活的步调也慢了许多。往日的匆忙中,难得能有这点时间小憩。心平静了,人也多了一些思考,好象只有这会儿,灵魂才属于自己。
灰暗略显斑驳的教学楼,似乎在诉说着这座名校的古往与辉煌,与之相辉映的就是那满院子的绿了。上百年的松柏、橡皮树、槐树……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株株枝繁叶茂,一幅欣欣向荣的样子,焕发着勃勃生机,树冠铺得小路上几乎看不到天空,太阳只能从树隙中勉强地挤进来,碎金般洒在地上,比起前几天的炎热酷暑温和了好多,少了些锋芒,多了些韬光,眼睛便不再那么刺了。枫树的叶子绿里透黄,随着时节而愈发淡白,尤若春天里初发的小芽叶,嫩嫩黄黄的,阳光下泛着白光,我知道,它们是在为深秋里的艳美红妆展示做着准备。树林下面的草坪上,苍翠之上浮着一层淡淡的土灰,若隐若现,可能是数日前连续几场大雨留下的痕迹,这也是西北黄土高原独有的。只有从飘落草丛上的几片叶子,和弯曲泛黄的残败花瓣上,才真正的提示着人们,夏日已去。
光阴和岁月的脚步,在树隙间悄然而行。我又想起了去年的夏天,用滚烫两个字来形容是最贴切的了,也是我记事以来最热的夏日。顶峰时期最高温度达到四十三、四度,让人真有点喘不过气来。朋友笑言,狗都是一路小跑,因为那地是滚烫的,爪子都挨不的。也就是那几天,家里的空调突然坏了,急得我们团团转,找熟人,打电话,快马加鞭,总算两三天时间又换上新的了。我至今都无法想象,那些没有空调的年月是怎么度过来的。也正是那些时日,整天掐指盼秋来,如同盼星星盼月亮般。身在秋日不知凉,人永远都是这样。
蟋蟀的叫声还是那样肆无忌惮,此起彼伏。蝉声倒是少了,时不时的从远处传来,依然有些刺耳,只不过也不像前些时那样的聒噪了。花园的石凳上是坐不住的,一小会儿就要起来抖动一下,或者走一走,长着两条大长腿的黑蚊子围着人转来转去,稍不留意就会叮出好多的红包来。我索性不搭理他们,入秋了,也蹦跶不了几天。锻炼的人们依旧是三三两两,中老年人居多。现在校园都开放了,运动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打球的、跳舞的、舞剑的,洋溢的闲趣和愉悦不言而喻,只不过少了一些汗流浃背,多了一层薄薄的秋衣。
考语言的学生还真不少,把6号教学楼门口围得水泄不通,他们大都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为毕业出国留学做着准备。楼门外徘徊的大多是接送学生的家长,表面上平静自然,我想他们心里一定充满了焦急的等待和满满的希冀,当然还有一丝淡淡的即将分别的忧伤。儿子很快消失在人流中,再也看不见影,他以后也终将会消失在社会的人流里,坚定而又坦然地走自己的人生路。正如龙应台《目送》中的那段描述: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秋了。春有些矫情,夏太热情,而且我也本身怕热,冬又缺了一些生机,少了些活力,剩下的也只有秋了。一个禾和火,不必说禾蕴含着大自然对人类辛劳的回馈和赠予,也不必说它代表收获,意味着果实和取得。单是火字旁,代表着成熟,是激情和青春,更是人生的燃烧和希望。
又逢开学季。大一的新生今天是入学第二天,还在填表体检、列队军训,尽管还略显腼腆青涩,但娇小稚嫩中又透出些许坚毅和果敢,他们都是万千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以后又将是这个社会的砥柱和脊梁。其实,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到今日学有小成,这里凝结多少的坚韧和付出呢。冰冻非一日,梅香十年寒,但凡世间事,概莫如此。看着他们远远离去的背影,又想想儿子,我恍然感悟道,现在又何尝不是他们人生的浅秋呢!
一缕淡云,一墨书香,些许期冀,尽在浅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