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从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到李时针的《本草刚目》,似乎在不断地演绎着她的传奇。我想,中医的奥妙可能就在于取天地之物,用自然之法,解人类之忧患。
然而,最近一次看病的经历,让我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我这人天生出汗较多,可能属于多汗症吧。近两年愈来愈重,尤其在夏、秋季,汗如雨下。经西医多方治疗,均无明显疗效。医生建议还是用中药慢慢调理。我想也对,于是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中医之路。
记得还是在前两年,朋友了解我的情况,热心地推荐了的一名老中医。人有好心,需当领之。去了后我简单的叙述了自己的症状。
老中医信心满满,承诺药到病除。一边把脉,一边听着我的叙述,随即便提笔开出药方。我也是半信半疑,不管怎么说,来都来了,又是朋友推荐,就吃几天吧。于是坚持吃了十多天,结果可想而知。又过了一段时间,又有朋友介绍了一位名医,也属于国医大师,在咸阳乃至陕西鼎鼎有名。接下来自然是找人预约、排队、挂号。老中医80多岁,看起来精神矍铄,坚持在两个医院坐针,每周只上班一个上午,每个医院各两个小时,暑期和寒冬休息,其影响力可想而知。我怀着好奇、神秘、还有满怀信心,如约而至。老中医在十多位学生簇拥下,谈笑风生,话题大多诸如和某市长吃饭、某局长喝茶,听我在宝鸡工作,又说起和宝鸡某某领导的交情来,我想,这些和从医又有什么关系呢。听我简单叙述的病情,老中医一边给学生讲解,一边吩咐开着药方。这次我算是认真地坚持了三个月的疗程,依然是效果甚微。
于是,我有点怀疑起中医了。到了今年,同事看我症状未减,在网上搜到兰州有位中医擅长治疗此类病症。我忽然想起兰州还有一位同学在报社工作,于是我给同学打电话,咨询起这名中医的底细来。同学说你们网查的这个中医好象不怎么有名,只是宣传多而已,在兰州还没有听说过。但兰州确实还有一位名家,需要提前预约,试试看能挂上号不。很快,同学挂好了号。我们也不敢耽误,周末便赶了过去,高铁来去匆匆。真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在一个小小的诊所里,墙面挂满了锦旗和各种荣誉,小小的走廊里拥挤着五、六十人,最里间屋子坐着十多位年轻的实习生,听说要么是研究生,要么就是博士。老中医坐在中间,气静神娴,笑容可掬,众星捧月状。和前几次有所雷同,听完我简单的叙述,把脉,老中医便给学生们讲起了我的这个病症,如若实例讲学般,好象我就是画房的模特。同时,学生也正开着药方。及至把脉结束,讲授完毕,药方也开好了,前后就诊也就五多分钟吧。处方得来不容易。考虑到外面熬煎的中药质量没有保障,我们便自己买了一个药锅煎起来。每天熬两个小时,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坚持了20多天。国庆长假在咸阳遇到两位老中医,看了这个处方以后断然否定,好似犯了方向性错误。我们深感迷惑,也许是名医相轻吧。无奈之下,我只好作罢。
俗话说久病成医,现在想来,这话确实也有一定道理。病难常求医,在多年的求医过程中,我自己也慢慢地对基础中药的基本药性、成份、主治有所了解。因而现在的我对医生的处方应该也略有甄别了。在宝鸡中医医院有一位中医教授,对中医的研究颇有建树,平常我便和他交流起来,可能也缘于熟人推荐吧,这是我见过的最富有责任感的中医了。尊重症状不武断,慎待病人不浮躁,严谨、勤勉、负责,这应该是从医者的操守和本分。
中医,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发展至此,
到底是中医的疗效出了问题,还是传承出现了问题?我想,这可能也反映一个行业,甚或一个民族的状态。国人很浮躁,医生自然也不例外,也正是这种浮躁玷污和扭曲了传统的文明。国粹流失,文明不保,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复兴又从何谈起?我有时也想,自己将来退休了也学一名中医吧。能治病最好,治不了也不至于误人性命!这当然只能作为气话说说,可能是对行业风气的一种不屑吧,也是对当代中医学的一种无奈和悲愤,如同鲁迅的《呐喊》。德国之所以发达,主要就是工匠精神的薪火传承,而精益求精,严谨务实,这正是国人所缺失的。
眼下全球正在刮起中国风,中国元素引领世界。传承文明时不我待,继承国粹人人有责,我们也希望中医发展能昌盛复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