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 《雷雨》(节选)(白坤峰)
(2016-01-15 08:49:54)分类: 教育教学之思 |
——曹禺《雷雨》(节选)
师:作者曹禺把鲁侍萍的家乡定在了江南的“无锡”。请同学们注意周朴园口中的有关“无锡”
的两句台词:“无锡?嗯,无锡——”“无锡是个好地方。”(找同学反复读这两句。提问:周朴园此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
生:回忆式的语气。忧伤、沉重、遗憾、怀念。
师:“无锡”是作者随意所取的地点吗?假如是,那么请问:能代表江南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不写“苏州、杭州、温州、绍兴”而偏偏选择了“无锡”呢?
生:(学生讨论。老师提醒“谐音”。学生回答)是不是“无锡”可以谐音为“无惜”?周朴园越品“无惜”,越是珍惜早年与鲁侍萍共同的生活。
师:正是这个道理。请同学们读一读周朴园对“无锡”非常“有惜”的台词。(板书“有惜”)
生:(选读)“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师:周朴园为何如此多情、如此“珍惜”年青时代的“无锡”呢?
生:我看到《雷雨》原文,知道他现在的妻子繁漪性格刚烈、自主意识强,周朴园有意或误
认为她精神不正常,常常逼她吃苦药,遭到了全家的反对。 所以,周朴园才真诚地珍惜那个“死去”的、温柔的鲁侍萍——当时叫梅侍萍。所以,他才把当年的旧物保存得好好的,包括文中提到的“旧雨衣”、“绣着一个萍字”的“绸衬衣”。
师:你说得很好。不知这一件“旧雨衣”,还能否帮周朴园度过今夜的“雷雨”;这一件“旧衬衣”,还能否能温暖他的冷酷心灵。 从这些小事看,周朴园似乎确实过于“有惜”啊,竟如此珍惜当年的爱情、当年的侍萍。可是,这“有惜”之情只持续了几秒钟。请同学们找出他突然翻脸不认人、突然“无惜”的台词。(板书“无惜”)
生:(有情感地读)“(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师:读得好。可是周朴园像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似的,突然间又从“无惜”重新变得“有惜”了。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略带夸张地读)“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看这些家俱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祢补我的罪过。”
师:你读完之后,有几位同学笑了起来。可见,他们认为他在讽刺周朴园的虚伪,对吧?(略停)但是,周朴园这一番话,真的全是表演?全是做秀?全是骗人?全是“无惜”吗?
生:(讨论之后)有装假的成份,但也有真诚的部分——他对侍萍的怀念也是真诚的,似乎
成了他的一个真诚的梦、成了一个骗自己、骗别人的一个最真的梦。
师:也就是说,他到底是“无惜”还是“有惜”,到底是“有惜”还是“无惜”,不仅我与同学们说不清,甚至连周朴园本人也未必说清。——这恰是《雷雨》长演不衰、争论良久的魅力之一。
生:我觉得周朴园最终还是无情无义的,或者说,他彻底地“无惜”——什么都不珍惜。课文有这样的台词:“(忽然)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周朴园撕下了所有伪善。
生:我也认为周朴园说到底还是“无惜”。他明明知道罢头组织者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明明知道侍萍在“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离开你们周家的门。”他竟然没有父子情意、没有忏悔羞愧,还拿腔拿调,戏弄鲁大海,最后还看着仆人殴打儿子而无动于衷。他的行为,远远超过老师所定义的“无惜”,简直就是禽兽不如了。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我们先放下周朴园,再看看女主人公鲁侍萍;看看她对早年的爱人周朴园“有惜”“有情”,还是“无惜”“无情”呢?
生:我觉得鲁侍萍过于“有惜”“有情”了。证据很多,如“哦。--老爷没有事了?”“我是江苏的。”“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最初根本没有认出她,如果她“无惜”的话,早就应该下去了,可她总是无话找话说,不想离开客厅,如,“老爷,没有事了?” 直到最后,她干脆自己揭开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老爷那种纺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师:正是她太“有惜”,所以,最后才酿成了一场大悲剧。可以这样说吧?
生:似乎可以,但鲁侍萍是不可能预测到悲剧的。况且她已经决定第二天立刻走,她还冷静地慢慢地撕了支票,终于“无惜”了。
师:请大家再次体会“撕支票”的细节,是表现她“有惜”“有情”还是“无惜”“无情”?
生:我还是觉得她是“无情无惜”地断绝了关系,她以此表达了对周朴园的蔑视,也表现了自己的尊严。
生:我倒觉得她是“有惜”,至少是有所惜。与其说她向周朴园表达尊严,倒不如说她在赌气——做给周朴园看。周朴园给好大一笔钱,对她,对她的儿女,都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她坚决不要。她好像想证明自己什么,这恰恰说明她内心深处“有惜”。
师:这样说来,她对周朴园是“无惜”还是“有惜”,估计她本人也未必讲得清楚,正如周朴园也讲不清楚对她“无惜”还是“有惜”一样。 我再问一个问题,鲁侍萍对亲生的大儿子周萍,是“无惜”还是“有惜”呢?
生:开始“有惜”,后来“无惜”。最初她是“(泪满眼)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可是到了后来,他看到周萍亲手打了亲弟弟鲁大海,并命令仆人殴打鲁大海时,她越来越失望,“(走至萍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她最后终于明白,周萍这个儿子永远不再是她的儿子了,“(呆呆地看着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生:我觉得她对儿子周萍直到最后还是“有惜”,虽然不太多;因为她一直在哭,她当然是心痛鲁大海被打伤,同时也是伤心亲生的大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亲弟弟。
生:周萍不知道那是他的亲弟弟。
生:不知道就随便打人吗!况且他知道工人为什么要罢工,他也知道他爸爸是什么德性!我认为,周萍才是剧中的最无情、最“无惜”的人。——当然是相对的。
师:大家先不要争。也就是说,此时此时的周萍,对亲弟弟鲁大海,对亲妈鲁侍萍——或叫梅侍萍——确实是“无惜”无情的。但周萍对他父亲周朴园,应该还是有些“有惜”有情吧?
生:(表示同意)是的。
师:(总结)如果周朴园“有惜”,不驱赶侍萍全家尽快离开周公馆,那也许就不会有后来家破人亡的悲剧;如果鲁侍萍“无惜”,坚决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也许也不会有后来的悲剧。而恰恰在这“有情无情”之间、“有惜无惜”之间,酿成了人间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