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坤峰讲红楼梦(82)林黛玉:埋葬自己
(2011-08-14 21:16:55)
标签:
黛玉葬花红楼梦文化 |
分类: 白坤峰品红楼梦 |
你我依然在红楼(82)
内容见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最后
(宝玉)展开《会真记》(《西厢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林黛玉道:“撂liào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jī角上我有一个花冢zhǒng,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宝玉听了喜不自禁。(以上见第二十三回)
第一次葬花不仅不沉重甚至很浪漫,它只代表贾宝玉、林黛玉生命意识(或死亡意识)的初步觉醒,是口中说着伤春却依然少年不识愁滋味,是口中说春迟风骤却依然有着“绿肥红瘦”的明媚;说到底,这是富贵少男少女的春日闲愁。黛玉也并没有真正的伤感,你看,她那身打扮倒像是个旅游者或行为艺术家,而宝玉的“喜不自禁”更是说明了此时的葬花其实是一种美丽的爱情游戏,高雅不俗。
这一小段好像很幼稚,然而它的铺垫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中国最好的小说大师,曹雪芹很注意前后两次葬花的对比与照应。第二次的“宝黛葬花”则悲凉彻骨,与第二十三回中的愉悦形成了强烈对照。这足可以说明宝玉对人间的渐渐清醒、黛玉的生存环境渐渐恶劣。尽管外人都没有感受出。
黛玉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可能不会有太好的结局。探春可以凭性格决定命运,但黛玉不行,即使她的温柔是宝钗温柔的平方也没有用,因为,她是一个人在战斗,势单力孤。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她躲了别处去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一面煞住脚步,听她哭道是:
红消香断有谁怜?(红、香:代春花)
风刀霜剑严相逼。(表自己处境恶劣)
一朝飘泊难寻觅。
……
随花飞到天尽头。(渴望摆脱目前处境)
何处有香丘? (香丘:代美好的归宿)
一抔净土掩风流。(风流:也表美好的自己)
强于污淖陷渠沟。(淖:nào 大泽)
未卜侬身何日丧?(不能预测我自身何时死去)
他年葬侬知是谁?(以后埋葬我的又是谁呢)
便是红颜老死时。
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要知端详,且听下回分解 。(以上见第二十七回的最后)
这就是著名的《黛玉葬花词》,这个可怜的姑娘只能默默地写,默默地哭,悄悄地读,幸好,还有一个宝玉更理解她。大家都笑她葬花太痴傻,但是她预感到,自己最后可能还不如落花,落花有我叹息有我埋葬,我自己陨落时又是怎样的结局呢。“花落人亡两不知。”
(以下就是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的开头)
宝玉第一次意识到人生的空幻,人都是要死的,物都是要亡的。他在贾府最风光最鼎盛时候就提前有了幻灭之感。
这是中国传统式的清醒——没有法制保障,什么都是浮云。
中国清醒者的最大悲剧是:醒了无路可走,醒着的与睡着的最后都是一同被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