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星海实验中学高一学生评《边城》范文 白坤峰老师点评
(2010-10-11 17:24:49)
标签:
星海实验中学边城范文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之思 |
心灵的归宿
——《边城》赏析
苏州星海实验中学 高一1 张歆珺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边城。……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地拨动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西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淡淡的诗意。但读起时你却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了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和冬日午后,还是因为思索了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沈从文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美丽湘西,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白塔像一个沉默的神像,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祝福。它就是茶峒人、老船夫和翠翠的心灵港湾。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时,他们总会出神地遥望着白塔,寻找着安慰与平衡。
故事的最后,茶峒神圣的白塔在暴风雨中突然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心看到翠翠即将涌出的泪水。倒下的白塔,它久久坍塌在我心里,我也只有嘘唏。
这便是沈从文留给我们的边城——沉默的城、质朴的城、宿命的城。从故事开始到结束,似乎一直默默地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
文中最后,爷爷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爱她的儺送因误会而离她而去。翠翠似乎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
惟有等待,她一直留在河边无尽地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也是我们的归宿,我们每个人心里也都有一座边城。
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当寻求而不是等待。
白坤峰老师点评:
清新自然、典雅优美一直是张歆珺作品的特点,本文很能体现此风格。
别人评论《边城》,往往抓住“大”,而她偏偏抓“小”——只从“白塔”写起,当然令人眼睛一亮了。
苏州星海实验中学 高一1 陈卓诣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简朴纯真的语言如汩汩清泉,带走污浊的尘垢,留下的是清新的回味。貌似平铺直叙,在沈从文的笔下却是如此自然,别有风味。随着描述的深入,如同寻觅发源深处的泉水,那般神秘而又近在咫尺的情感,循循善诱地指引着探索者去追寻去发现。
祖孙俩住处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就近身拾起了“翠翠”这一清脆而又青翠的名字。少女翠翠朦胧的心,如平铺的白沙、如月下的清泉一般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这就是湘西边城山区的一个少女的美丽而纯朴的情怀,如轻细春雨飞扬,荡涤了人间的尘埃。
溪边的一口渡船,便是爷爷与翠翠的全部,他们日复一日地守着,守着这平淡的使命。直到有一天,大佬二佬两年纯朴的水乡青年来到了翠翠的生活中,但并没有给她带来华丽的转身。大佬二佬都爱上了她,她爱二佬却不知道怎样表达。这美丽忧郁的误解堆积起来,如她豆蔻的心,自己也捉摸不定。
也许,只有边城人所固有的简朴才会演绎出这惟美的情意,也许,只有这里的、这个年龄段的翠翠才会如水一样清秀而朦胧。
茶峒人的心,都如玉一般温润柔和却又刺痛不得,他们有自己的原则,会守着一分哪怕飘忽不定的情,直到人入黄土;他们有自己的习惯,为了免费乘船的不安而硬留下为数不多的钱,而老船夫则坚决不要;他们有自己的情感,会守着一顶属于自己的真诚……
在他们身上,看不到阴暗,闻不到肮脏,听不到邪恶,没有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就连竞争也要遵守绝对分平的原则,就像大佬二佬轮流为自己心爱的翠翠唱歌,争取爱情。
但清澄美丽的事物又总是令人忧愁。这份曼妙的意境终究被打破了——爷爷的逝去,大佬的殒命,二佬的出走,留下的,只有翠翠无依地盼望,孤独地等待。
沈从文也不忍心彻底冰冷少女的梦,结尾,他这样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读者的心,也跟着翠翠等待着,等待着美丽的“也许”。
白坤峰老师点评:
陈卓诣堪称“百变女”,忽然文笔活泼,令人忍俊不禁;忽然情感浓厚,令人动容;突然淡然如水,如边城之水慢慢流。 本文正体现了后者。 她完全理解了《边城》。
期待那一份质朴
——我读《边城》
苏州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高一1 薄雨蒙
茶峒风俗,有刚硬更有淳朴——重义轻利,重诺轻生,即使是娼妓也是那么讲情讲义,比一些城市中人更可信。
他们的生活,健康、质朴、天然、优美,不悖人性。有时,生活单纯得近乎原始,近乎走进了君子国,人们保留着善良美好的本性,不受世俗的污染。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享受啊。
反观今天的城市,(不仅是城市)乌烟瘴气,奔波劳苦,暴力与暴利比翼,为了得到财富、地位、权力,完全迷失了自己。学生们每天埋在作业里,清风朗月见鬼去吧。到老了,再回忆这段本该是人生最美好快乐的时光,大概只能一声叹息。
沈从文认为,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生,才是最佳的状态。我赞同这一观点。
只是,在这花花绿绿的世界里,到哪里再寻找这份质朴?茶峒,你真的存在吗?你真的存在过吗?
我无比期待的那一份质朴,它在哪里呢?
我们到哪里去找边城?我们到哪里能见到翠翠?
题目好,既表明了观点,又表达了情感。
开头简洁,一竿子到底,不拖泥带水。
中间对比鲜明,叙述完书中的质朴之后,再与现实相对照,让人印象深刻。引用沈从文的话,恰当又自然。
结尾不忘扣题,并且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问句用得不错,连续发问,更有艺术打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