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随风满校园 白坤峰摄影配文

标签:
苏州十中民国王季玉校园 |
分类: 我的散文 |
——苏州十中散记
走过古树参天的苏州十全街,跨过小巧崭新的织造桥,古朴的苏州十中南大门正静静凝视着我们。
校名是费孝通题写的,他是当年“振华女校”的唯一男生。
我这是第一次见到高耸十几米、挺立了一百二十多年的粗壮榆树,仰视耸入高天的苍然劲枝,静听树顶清蝉长鸣,苏州十中这所百年老校的古风古韵便越聚越浓了。
中国老校的最大特色往往是没有古树,一届又一届的领导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利益砍砍栽栽,而苏州十中,一百年多来能容忍这三棵古榆树,也真难得。
大树有灵,伤之不吉,这不是迷信。
我可以想象春风到来时,榆钱串串伸向蓝天,青青翠翠在江南春色里,不久,成熟后的白色榆钱就飞向别处。这情景多像离开校园的一批批学子走向远方。
何泽慧、杨绛、费孝通……不是说他们在此校成功成名,但至少这里是他们的人生加油站之一。
其实,苏州十中所在地本是一块奢华之土,巨石“瑞云峰”足以代表北宋“花石纲”的荒诞、康熙的专制权势、织造署官员们的享乐。(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舅祖李煦曾先后担任"苏州织造"之职)但自从“私立振华女校”迁入之后,这里才荡漾起热情与激情。
清朝末年,一位年过五十的朝廷命妇、京官遗孀谢长达(从夫姓则称“王谢长达”),“愤国势之凌夷,怜女界之沉沦,……遂倡办“放足会”于城南十全街本宅……。继又虑及:肢体完善固为莫大幸福,不学无才终为社会诟病。”(《王谢长达口述》)
强国先强教育,强国要强女性,废“缠足”事小充实女性头脑事大……这种胆识、这种远识,不逊于鲁迅。
于是,她自筹资金创办了“私立振华女校”,当时,女性不入学校的陈腐观念还深入人心,王谢长达此举无异于冬天惊雷。从十几人(一说五人)的小校发展到苏州名校,王谢长达先生可谓殚精竭虑。“振华”在她那里绝不是口号,而是每一天的具体行动。她的振华女校,不是培养只会相夫教子的旧式淑女,而要将中西文化熔于一炉,让她们负起与男性同样的使命。何泽慧(钱三强夫人)能够排除偏见刻苦努力,成为清华大学、中华民族的第一位女性物理学家,振华女校功不可没!
在王谢长达的丧礼上,蔡元培发表演说,高度地如实地称赞了她在男女平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根据她的遗嘱,将所收丧仪悉数赠与振华女中,命名为“长达清寒奖学金”。
王谢长达去世了,另一位不凡的女校长双手接过了火热的心并放入了自己的心中,这就是王谢长达的三女儿王季玉先生。
在获得美国的生物学硕士后,为继承母志,她婉辞各大学之聘,致力于“自己的学校”,直到1967年3月14日病逝。为了中国的教育,她终身未嫁,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早已嫁给了振华女校。”
由于历史原因,直到1979年,苏州市教育局才在十中礼堂举行了隆重追悼会,以表哀思。
因为王季玉是王谢长达的三女儿,大家就叫她“三先生”。“先生”译为“老师”,而此处又高于“老师”。
王谢长达的纪念碑、王季玉的塑像,在校园里很醒目,她们的灵魂有资格(不是每个领导都有资格)栖驻在这里并护佑着“自己的学校”。
我没有去考证这三棵古榆树是无意长成的还是认真栽培的,但它毕竟成为中国教育的历史见证与精神象征。希望后来人不要辜负先贤的重托。
站在榆树下,我感到自己很渺小,也渴望着自己很高大。
我们也能长成如此高大的榆树吗?我们的学生也能如飘飞的榆钱扎根远方吗?我们也能为榆树、榆钱的生长提供丰厚土壤吗?
但愿我们中有更多的人长成大树,让后人从枝间敬重地仰望姑苏蓝天,或者愉快地俯视绿荫下如鱼游般的点点阳光。
初稿于2010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