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标题:也许有一天,你也会遇上这首唐诗(28)
在底层挣扎着前进
——温庭筠《赠少年》赏析
作者:白坤峰
读这首诗,心气一壮,看作者,是“温庭筠”!我吃了一惊,就是那个善写香艳之词的温庭筠吗?由此我想到:那些纵情山水、鱼塘、美酒的所谓闲情逸致之人,可能曾有一颗壮怀激烈的心。
在中国的底层生活不容易,尤其当你还有理想的时候。朋友小杨,我的山东同乡,是一位功底颇厚的美术人才,他说:“起点有可能决定一切,其实,从一出发,我们这种人就已经落后了,一个从山东底层出发的人,你可能永远比不上一个从发达地区出发的人,即使水平一样。”
荀子言:“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是的,脚下的基础很重要。一些时候,才干是一方面,基础与起点又是一方面。李政道扬振宁在美国工作,年纪轻轻就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同样有才干的束星北、巫宁坤在中国工作则一事无成。读者,你知道后二位的名字吗?
在底层还意味着想不到的艰苦,年青的小缪,经过笔试、面试,一帆风顺地进入了张家港最好的中学教书,人生无忧。我一直为其幸运而高兴,直到有一天,小缪说:“白老师,我也是在苦水中泡大的。”
赠少年(少年:古代指青年)
唐朝 温庭筠 作
江海相逢客恨多,(江海:浪迹江湖。客:我。恨:伤感)
秋风叶下洞庭波。(化用屈原的诗)
酒酣夜别淮阴市,(淮阳:韩信的故乡,其早年落魄)
月照高楼一曲歌。
浪迹江湖的诗人,在秋叶飘飞的时节与一位志趣相投的青年相遇,“意气相逢为君饮”,(王维)但随即依依不舍地分手了,离恨别情在第一句中直白而出。
“淮阴市”,可能是实指话别地点,也可能是运用“历史典故”,其实,理解为用“历史典故”更能证明温庭筠是借韩信之遭遇表达自己的抑郁之心。我路过江苏淮阴时,专门看过那块“国士遗踪”的石碑,但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混饭于亭长,受胯下之辱,贻笑淮阴。而后来却成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其最后被刘邦逼反而被杀,可叹。有人胡说韩信应早早交出兵权,这是一心为皇帝着想,开脱)
淮阴市,淮阴市,我们底层人遭遇到多少“韩信式的淮阴市”!那些有些原因的被侮辱,那些毫无缘故的被侮辱。在缺少法制民主的国度,弱者必定被侮辱,底层人必定无缘无故地被蔑视。那个逼韩信当众从自己跨下钻过的小混混,与韩信并无矛盾更无冤仇,只是因为耍弄韩信对自己没有损失。北京的马路清洁工,本身地位很低,但敢欺负外来的“北漂”。
温庭筠因恃才傲物,终身飘零,颇似青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既是对朋友的真诚鼓励,也是一种自我期待。我可能想像两位朋友,在痛饮之后,志士惜志士,温庭筠希望朋友也能像韩信一样在经过苦难之后成就韩信一样的事业。此话,非有志之士不能言之。
所以二人情不自禁在明月高楼之上、酒酣血热之际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我重读读此诗突然想到:他们当年到底唱的是什么歌?《大风歌》!对,肯定是《大风歌》!我坚定地认为。
“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阎昭典《唐诗鉴赏大辞典》)朋友们,愿你们都有高歌一曲的心气。
小杨,小缪,我的朋友们,我们都是从底层走过来的,我们都明白生活远不是桃源与童话。我很明白你们都有自己的特长与优势,我多么希望你们能走向成功走向阳光明媚,我多想有一天听到你们也唱起自己的《大风歌》。“月照高楼一曲歌”,让我们等待着。
赠少年
本朝 白坤峰 译
江湖漂泊,与君相逢叹晚,却苦离恨太多,
黄叶飘飘,洞庭风起,心海涌波。
知音酒不醉,夜别淮阴,祝君成功如韩信,
月照高楼,心绪慷慨,共唱一曲人生《大风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