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之后依然绝望
——我评德国电影《复制贝多芬》
白坤峰
德意志民族毕竟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2006年,德国选送的竞争奥斯卡外语片的两个电影《窃听风暴》、《复制贝多芬》均受到好评,让评委一时难以取舍。(最后《窃听风暴》获胜)而西班牙选送的电影相对而言就差得多,由于不了解西班牙史,此电影我竟然没有看真懂。当然,中国选送的张艺谋的《黄金甲》、冯小刚的《夜宴》被讥为“空中杂技”。
如果说电影《海上钢琴师》能让一个不懂钢琴的乐盲爱上音乐的话,那么,《复制贝多芬》能让不懂贝多芬的人爱上他的音乐。
德国人并没有肆意拔高或美化自己的“乐圣”,此电影实事求是地表现了他的粗野、粗暴甚至粗俗,这种不完美并不影响贝多芬的伟大——孤高自信、温柔善良……
编导们匠心独运,它用贝多芬的音乐贯穿电影始终,尤其让我惊叹的是中间的高潮部分,竟然用了十一分钟时间演奏他的《第九交响乐》的合唱部分,我们不仅不认为冗长,反而与影片中的观众一起沉浸在享受、激动与期待之中。
女主人公安娜霍兹是一个虚拟的人物,这个女演员美丽多姿且符合东西方共同的审美,为电影增添了无穷魅力。一般的电影,一旦有了女人,要么纠缠爱情要么色情暧昧,但此片是纯净的。
德国人自豪地向世界介绍自己的乐圣——音乐狂人,他一生为了音乐,时时为了音乐,满脑子都是音乐,音乐就是他的全部,这种一意狐行的人,在中国能生存吗?
而德国人依然宽容他欣赏他,那个老太太忍受贝多芬的吼声、琴声、狂暴、乱浇洗澡水,只有当贝多芬外出散步时,才敢坐在门口,女主人公霍兹问好为什么不搬家,老太太得意地说:“我是第一个能听到贝多芬新作品的人,整个维也纳都羡慕我呢。”说完老太太忘情地哼起贝多芬的曲子。
德意志民族伟大,老太太伟大。
我们有这样的老太太吗?我们有这样的培养天才的土壤吗?
在电影中,贝多芬说出的一些有深度的话让人赞叹:“寂寞是我的信仰。”“音乐是上帝的唇语”(当然他也说点过于个性的话“我不喜欢猫,它们走路没有声音。”)
我们能耐得住寂寞吗?耐得住有用吗?有用能得到社会承认吗?我们还能有心倾听上帝的唇语吗?
我把这个电影一直保存在我的电脑里没舍得删除,有时当我失落、失意、失望时,我就打开它,戴上耳机静静地只看《第九交响乐》的合唱部分的高潮那一段,让心灵净化一下,虽然看过之后只能更深深地绝望。
2008年3月23日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3/23/21/27/1197a4ab27e.jpg净化之后依然绝望—我评德国电影《复制贝多芬" />
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3/23/21/28/1197a399ace.jpg净化之后依然绝望—我评德国电影《复制贝多芬" />
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3/23/21/29/1197a4bd2b2.jpg净化之后依然绝望—我评德国电影《复制贝多芬" />
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3/23/21/29/1197a423701.jpg净化之后依然绝望—我评德国电影《复制贝多芬" />
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3/23/22/0/1197a4cb881.jpg净化之后依然绝望—我评德国电影《复制贝多芬" />
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3/23/22/1/1197a4e047b.jpg净化之后依然绝望—我评德国电影《复制贝多芬"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