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001wcWRQgy6EzlHpxsh65&690九江官牌夹
网络图片,谢谢原创!
官牌夹位于九江市西郊,它的南面原是一片芦苇丛生的湖滩,湖滩的外面是七里湖,北面为长江。过去这一片狭长地带是七里湖与赛城湖的出水口,有一条小河与长江交汇,每到傍晚或天气不好时,江中的渔夫和放排的人都纷纷将渔船和木排停泊在河口歇息打尖、躲风避雨,所以这一带河口被称作“夹”。
官牌夹这一地名由来已久,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孙岳珂(曾在九江居住)在他的文集《玉楮集》中就有一首诗提到过“官牌夹”。诗云:“官牌夹外少人烟,商妇琵琶久断弦。司马青衫不须泣,江鸥对我正忻然。”官牌夹是江南鱼米之乡。南宋著名文学家周密在他的名作《癸辛杂识》一书中就对官牌夹的鱼苗生产、运输及销售活动作过详细记载。
关于官牌夹地名的产生,有两种说法:
一曰:官牌夹过去叫“烂牌夹”,“牌”就是“木排”的“排”,关于“烂牌夹”的来历还有个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个湖南人放木排到九江,庐山竹隐寺有个姓蔡的和尚找他化缘,要放排老板送木头到山上去建庙宇,随后,放排老板上庐山找蔡和尚要钱,蔡和尚请放排老板下了盘棋,喝了杯茶,待放排老板就下山后,才发现山下的世界他已经不认识了。山上的一天竟是山下的几百年,而他放在官牌夹的这些木排也全部烂掉了。此时放排老板才知道遇上了仙人,所谓“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烂牌夹”。后来这里的居民认为这个地名不雅,将“烂”字改为“官”字,于是“官牌夹”这个地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二曰:官牌夹系“棺材卡”之讹音。“棺材卡”的说法有其来由的,赛湖发源的永安河,经阎家渡流入长江。河口西岸有一块半岛形陆地伸入江中,阻挡了上游江水的冲击,当地人称之为斩浪嘴。有了这段天然屏障,永安河口遂成为渔舟、商船的避风良港。清道光年间,江北大堤决口,水淹黄梅、广济两县,灾民逃荒来到斩浪嘴一带,以捕鱼、割芦苇、开荒种地为生,日久定居下来。因人气旺盛,小商小贩以及算命卜卦的、说书唱戏的接踵而至。鼎盛时期,河口停船一、两百只,行旅联络,商贾贸易,四时如一,形成西郊繁华的商品集散地。地方政府闻风而动,由德化县派遣税务官员在斩浪嘴交通路口建立牌楼,设立收税关卡。税名繁多,花样翻新,船上船下,四处征敛,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将收税卡称之为“棺材卡”,以泄民忿。在正式命名地名时,因有官方设置的楼牌,以及方言变化,乃称之为“官牌夹”。
官牌夹自古就是军事战略要地,清政府与太平军曾多次在此交战。1858年九江成为通商口岸后,英、日的利益对峙就是在官牌夹,也正因为如此,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使官牌夹萧条了很多,大部分官牌夹居民外出逃难就再没有回来。随后南浔铁路铺设到这里,九棉一厂红红火火,官牌夹又逐渐热闹起来。
1998年世纪大水,把地处官牌夹的城防堤撕开了一个几十米的大口子,吞噬了龙开河以西的工厂、公司、商店、民宅,官牌夹许多居民只有迁往它处。现在的官牌夹常住人口不多,当年的木排也早已从长江上消失。/九江档案
附件---
官牌夹位置滨兴街道办事处驻地西约1.5公里,东至春安里,南止飞机坝,西至九江水泥造船厂,北至长江。内有北经路、南经路及九瑞路各一段。从新桥头往西,上浔阳西路,过月亮湾、春安里,看到国棉一厂,即进入了官牌夹地段。
官牌夹是九江老地名。《清史稿》中就有记载,雍正雍正元年,裴幰度擢江西巡抚。九江旧设关榷税,后徙湖口。湖口当江、湖冲,水急,商舟时覆溺。幰度疏言:“九江旧关,上有龙开河、官牌夹,下有老鹤塘、白水港,地势宽平,泊舟安稳……”
官牌夹自古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码头所在地。那时的地貌与现在有着很大的不同。南面原是一片芦苇丛生的湖滩,湖滩的外面是烟波浩淼的七里湖;北面就是长江迤逦的岸线,长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从西北奔腾而来,又向东北浩荡而去。一条小河从这块土地上斜斜地流过,与长江交汇。
每到傍晚或天气不好时,江中的渔夫和放排的人都纷纷将渔船和木排泊在河口里歇息打尖、躲风避雨。这样的河口在古代被称作“夹”,陆游的《长歌行》里就有“朝浮杜若洲,暮宿芦花夹”这样的句子。河口附近的这片地方于是就有了名称,叫做官牌夹。
随着江水对南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冲刷,长江的岸线不断地南侵,小河的河口便逐渐地向西缩去,如今已缩到了阎家渡的西面。但官牌夹的名称却沿袭下来,《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浪里白跳”张顺就是官牌夹人,不知他那时除了经常打鱼,偶尔杀人之外,是否也放排。
官牌夹的住家-黄家在官牌夹已住了200多年了。“原来我们这里都是学船的。”62岁的黄老先生小时候跟着父亲“学船”,撑着小舟穿梭于瑞昌和九江之间。那时基本是“人货混装”,从瑞昌可直通九江,官牌夹的居民到九江,如果碰到顺风船,也可以在吱呀呀的摇橹声中坐到城门湖。黄家世居官牌夹,在黄老先生的记忆里,原来的官牌夹一直比较荒凉,房屋也不多,日本鬼子占领期间,还把他们家在内的大批民房拆毁铺路。日本鬼子投降后,居民陆续返回,重建家园,可是官牌夹的旧建筑也损失殆尽了。把这个地方叫做“烂牌夹”。后来这里的居民嫌这个地名难听,遂将“烂”字改为“官”字,于是“官牌夹”这个地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九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因为上扼九江航道,官牌夹也就显得很重要了。因此九江历史上著名的几次大战都有官牌夹的份。因为九江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来源于其水路,因此九江历史上的几次大战,基本都有官牌夹的影子。
1853年,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又派兵西征。后来遇到湘军的顽抗,湖北和江西战场形势对太平军极为不利。在这种形势下,石达开于1855年1月率军开赴西征战场,在江西湖口与湘军激战,勇挫湘军,取得胜利,从而扭转了西征战局。而这场打得曾国藩要跳湖自杀的著名的“湖口大捷”,其激战之始便是起于官牌夹———胡林翼、罗泽南大战罗大纲。
《湘军志•79》有载:“闰五月,寇从陆道上窥蕲、黄,分船守兰溪、巴河、樊口、阳逻、沙口,而大营屯官牌夹,以攻小池。八月,小池拔。”
1913年,袁世凯攻打李烈钧时,北洋军主力第六师所部就是7月10日在官牌夹上的岸,与其它各部形成了对九江城的包围和对九江以南赣军的进攻态势。
帝国主义列强在九江开埠通商设立租界以后,即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恫吓和威胁九江人民,以维护列强在九江的“权益”。如英国在九江港岸专设长江舰队,除日夜在江中巡逻外,在官牌夹、二套口、江北窖厂三处各设一艘主力军舰,专门对付九江人民,以保护其租界利益。在江中停泊的军舰上,在租界的屋顶上,竖满了英国旗、美国旗,法国旗和日本旗。日本鬼子打下九江后,也曾在官牌夹一带驻军---
1998年,官牌夹更是见证了人潮堵口。 /九江档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