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水汇集的地方, 一江一湖一山, 赋予她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灵秀。 浔阳江头,有春江花月的古雅;鄱阳湖边,有长天秋水的豪迈。 地处南北动脉和黄金水道的交叉点, 承东启西,引南接北, 新时代的九省通衢——九江
---中央电视台2004年“中国魅力城市”-九江-颁奖词.
附:1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集名山(庐山)、名江(长江)、名湖(鄱阳湖)于一体,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长江沿岸开放城市。
附:1
九江历史发展
据《晋太康地记》记载,九江的得名源于“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
秦设九江郡,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范围包括了今天的九江市,不过并未置县。这是九江之名第一次出现,但是很快九江郡范围大大缩小,到三国时被改名为淮南郡,所以从西汉到明朝之间的一千五百多年间“九江”的地名一般与今天的九江市并无关系。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在此置柴桑县,汉文帝设寻阳县(县治在江北,古长江大概为今太白湖、龙感湖一线),是此地置县之始。
三国时属孙吴,柴桑隶武昌郡,寻阳隶庐江郡。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析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立寻阳郡,初治寻阳县,咸康中移治柴桑县,隶江州。永嘉三年(309年),寻阳县治南迁,江北划归蕲春。江北的寻阳老城改称为“浔水城”。
东晋咸和中温峤移江州治寻阳,从此“江南之寻阳著,江北之寻阳益晦,后遂废汉寻阳县入柴桑县,自是以后皆以寻阳郡城为寻阳城矣。”(《读史方舆纪要》)
南朝梁析柴桑县置汝南县,析豫章郡别置豫宁郡,属高州,寻阳郡改属西江州。陈天嘉四年废高州,旋省西江州,寻阳、豫宁2郡仍属江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置江州,废柴桑、汝南,复立寻阳县。十九年(599年),改浔阳县为彭蠡县。大业二年(606年),改彭蠡县为彭城县,寻废彭城县为湓城县。三年又改江州为九江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称江州,贞观初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江州改称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江州。析湓城置浔阳、楚城县,后俱入浔阳县。
南唐改浔阳为德化,废江州。
宋复置江州。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析江州星子、都昌和洪州建昌3县置南康军,天禧四年江州、南康军同属江南东路,绍兴元年江州隶江南西路,南康军隶江南东路。
元为江州路和南康路,属江西行中书省。元末陈友谅称帝,以江州为都。
明改江州路和南康路为九江府和南康府,从此九江之名基本固定。清沿明制。
1912年废府,各县直隶于省。1914年设浔阳道,德化县因与福建德化县同名,改为九江县。1917年设九江市,1936年又改为九江县。同年把江北部分(今黄梅下乡地区)划归黄梅县。
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设九江专员公署,析九江县城区设九江市,1979年改为九江地区。
1980年九江市从九江地区划出,升为省辖市,市辖浔阳、庐山、郊区三区,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并。
1861年,九江根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并在城西长江和甘棠湖之间的狭长地段设立了九江英租界,面积150亩(1927年中国收回)。开埠不久,作为怡和、太古轮船在江西唯一的停靠港,九江迅速取代樟树镇、吴城镇成为江西全省贸易的枢纽。发展为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米市”、“四大茶市”之一。19世纪末,庐山山顶的牯岭发展为著名的避暑地,每年夏天吸引众多中外人士上山避暑,民国时期甚至号称中国的夏都。
历史名人
陶侃、陶渊明(九江县)、黄庭坚(修水县)、江万里、王韶、余玠、雷发达、余庆鳌、蒋干、宋应星、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虚云、李烈钧、张勋(奉新县)、蔡公时、蒋彝、许德珩(附夫人劳君展)、(祖籍德安)、吴征溢、刘谦(祖籍武宁)、袁隆平(九江德安)、潘际銮(瑞昌市)、李安(德安)、杨叔子(湖口)、殷有为(庐山区)、杜宣、毕必成(彭泽)、黄远生(九江县)、陈邦柱、徐宝璜、陶博吾(彭泽)、蔡若虹、万昊(都昌)、陈运和、沈德咏(修水县)、樊友山(修水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