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间有味是清欢——阅读苏东坡(读书)

(2012-12-31 21:26:03)
标签:

苏东坡

林语堂

旷达

乐客

人生

分类: 读书笔记

人间有味是清欢

——阅读苏东坡

文/山阿之风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这是苏东坡在贬谪黄州四年后,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所作。作品里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此际,作者接连历经“乌台诗案”磨难和贬谪黄州煎熬。“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品尝到了人间苦辛的苏东坡慨然一叹:人间有味是清欢!是的,这是一种经历暴风雨后的平静,是一种人生的顿悟,源自于内心的旷达洒脱。这一声慨叹,道出了苏东坡的人生底色。

 

    苏东坡无时无刻不感激着万物的赠与,观照着内心的律动,因之而成文字,而成书法,而成画作,而成美味的“东坡肉”,而成时人争相仿效的“东坡帽”,他医学、饮食、天文、地理皆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有深厚造诣。苏东坡是一部传奇,一个绝版,一首绝唱。他信手拈来皆文字,一笑一颦是华章,他流传下来的有诗2726首,词398阕,散文4000余篇,卷帙浩瀚,史称“苏海”。赢来后人几多赞叹,几多倾羡,不知有多少贤达在东坡这座高峰前,叹服拜倒!苏东坡是如何做到的,如何能在短短的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创造出不朽的成就,立成一座让后人不可逾越的高峰,耸立于北宋的天空,散发出恒久的文学和人生魅力?且随了我笨拙的笔触,愚鲁的思绪,远离喧嚣的城市,忘却名利的羁绊,逃脱无谓的争斗,循着先贤的足迹,走进山野乡村,探寻苏东坡的人生历程。

 

    幼年的良好家学,以及从祖辈那里继承的乐观因子,造就了苏东坡旷达包容的人生品格。千余年前的北宋,在四川眉山,一户苏姓的人家,有一位长者,他慷慨大方,人品不凡,尤爱喝酒为乐,整天悠哉游哉,纯粹一个乐天派,他就是苏东坡的祖父。祖父的乐观豪爽给幼年的苏东坡心上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种下了乐观的因子。在苏轼的眼里,何处不是美妙的生活,何时所见不是美景,在他眼里,“所见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时时都在感动着,身与自然相融,心与神仙,甚至与妖魔鬼怪交游为乐。他面对危难泰然处之,遭受排挤安然若素,他安居一隅,与坡、与河、与山、与渔樵为友,粗茶淡饭,乐而忘归,在平淡的生活中捕捉欢乐,创造生活的佳酿。

 

    苏东坡不为世俗和名利所束缚,他坚持内心的感受,他选择的是一条虽充满荆棘却也绚烂多彩的人生之路,他一刻不停地向着内心的自由王国挺进。按理说,苏东坡凭着过人的聪慧、满腹才华和贵人的赏识,只要他规矩为官,仕途一片光明,即使当上宰相也是可能的。但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行动纲领。他不改初衷,屡次上书反对贻害民生的变法,与当政者叫板,因而屡屡贬谪。特别是晚年,职务上愈行愈下,离政治中心愈行愈远,却始终不改初衷。他的率性而为,让他享受到心灵的自由,同时也为他的不识事宜埋单。也许一个人放开了,放松了,脱离了各种有形无形的束缚,内心的淤积也就自然消解于无形,他内在的创造力就得到了极度的释放,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坚持内心感受的人,他释放出的能量虽然受到体制的束缚和小人的妒忌,但那是一束最具穿透力,最让人着迷的光芒。苏轼的人生和文学作品因之而充满了阳刚和正义的力量。

 

    苏东坡经历的苦难,让他的人生和文字有了历史的厚度和凝重。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对于苏东坡这颗光耀千古的巨星,他的人生之路怎么会平坦呢?那样便成就不了他如此崇高的地位。“乌台诗案”让他尝到了牢狱之苦,甚至差点丢了性命。他为官40多年,辗转大半个中国,其任职的地方有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其间大多为贬谪之地,一贬再贬,这样高的频率,在封建官员任职史上恐也是极少见的,何况对于一个贵为文坛领袖的天才。对苏东坡来本人说,这是不幸的,而对中国文学史来说,乃是大幸。因为,这就让苏轼有了足够的时间与普通百姓、下层官员亲密接触,更了解民间疾苦,在直接为老百姓做事中强化民本意识,看清社会的本质。

 

    苏东坡珍视人生、热爱生活,他的内心滥觞着一股爱之潮水,使他的人生和作品闪耀着最恒久的光芒,也让他的人格之塔高耸于人们心灵的天空。苏东坡虽是天才,但也是一个凡人,也有与凡人一样的思想历程,面对绝境,他有过困惑,有过动摇,有过孤寂,乃至绝望,然而他内心燃烧的生活烈火,他对万物存灭之理的透彻领悟,使他的内心汹涌着爱之潮水,让他很快摆脱了世俗的羁绊,走上了内心的自我救赎和解脱。他一生看重手足之情,因挂念弟弟子由,他作词寄情:“举头望明月,把酒问青天。”因思念亡妻,他吟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爱着百姓,爱着国家,即便在贬谪期间,也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徐州,他身先士卒,抵抗黄河洪灾;在杭州西湖,筑堤防洪;在化外之地的天涯海角——海南儋州,仍不忘将先进耕作技术与文化传播给黎族同胞。他内心的大爱造就了他内心的强大,让人生的苦难消于无形,也让想方设法通过一贬再贬等卑劣手段而达到折磨他的朝庭当道小人无计可施了。

 

    当我们在拥挤的城市里过着小资的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俗中消耗着有限的时光,而幸福和快乐的感受却如味蕾日渐消减远去,人间的清欢在哪里,向何处寻觅呢?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此际,一个伟大的灵魂,跨越千年时光,正与我们促膝交谈。

 

                        山阿之风于2012年12月21日

 

(小记:以读书笔记作2012年博客的终篇,既有责怪今年读书不够多,修业不及时,以志教训之意,又希望明年能读更多的书,写更多的读书心得,与博友们共勉!祝众博友新年快乐,佳作多多!

 

又及:此题是博友一枝春信在给的题目,恍然年余,至今得以完成,真是惭愧啊!在此一并祝春信新年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