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沧桑温岭街(游记)

(2012-09-29 14:25:33)
标签:

温岭街

老街

嘉靖太平县志

时光

石板

分类: 悠哉游哉

千年沧桑温岭街

文/山阿之风 

 

 http://s2/middle/52f8cef8gcaf6b65c2801&690

    温岭街,在十八都峤岭。南通江下水路入海,西路通乐清、温州、北水路通路桥官河,东陆路通本县、黄岩。贾舶交会,人烟辏集,实一大市镇云。                 ——摘自明《嘉靖太平县志》

 

1

 

    温岭街位于温岭市温峤镇,离市区约6公里,至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民国三年(1914年),因于与山西、四川、安徽诸省之太平县同名,太平县遂改名为温岭县。县以街名,足见温岭街之重要和不一般的影响力。

 

    温岭街可谓是江南建筑“河街相邻,水陆平行”的典型,从东西方向,可分前后两条街,中隔以龙鸣溪,前街为双面街,长约1000米,后街一边临溪,为单边街,长约500米。从南北方向,又有上街、中街、下街之分。老街的建筑基本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以二层楼木建筑居多。民居间为小巷小弄,有过街楼,分而不隔,处处相连。凭借温岭街悠久的历史和保存尚好的老街,2006年,温峤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村镇,温岭街吸引了远近游客前来访古探幽。

 

    走在古老的温岭街,从墙上“新德和茶食店”、“绸布庄”等招牌字迹上,人们能感受到昔日的繁华,从那倾斜的廊柱和苍老的柱头图案中,人们能读出岁月的沧桑,这里留有徐似道、丁希亮、戴豪、戴师观等当地名人的足印,让人体味此地文脉的厚重。千余年的日升月落,这里,更多的是为了生计和财富的奔波忙碌的人们,他们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千年的时光缓慢地流走,耕读式的生活方式绵延着人们的追求。直至上世纪末期,风起云涌的变革,让以小农经济和作坊式生产为基础的集市交易日渐式微,人货物流减少了,昔日热闹繁忙的船埠头衰落了。老街,在时光中闪烁光芒,被时光所抛弃,她与留守在这里的老人一起,回忆往昔的繁华,归于静寂。

http://s14/middle/52f8cef8gcad1569bdd0d&690
程家里,四合院在现代的建筑的包围中坚守

 

2

 

    儿时,温岭街是我们的梦中天堂。我老家离温岭街15里路。尽管路隔不远,但以屋岭栋为界,我老家那边被称为街外,而以温岭街为中心的周边富庶之地,被称之为街里。这似乎也侧面印证了昔日温岭街商贸之发达。温岭街每逢农历一、六是集市日,我们总希望父母能多带着去,但这是一种奢望,只有在年底购年货才有机会去。记得那时人山人海,尤以食品铺周围人多,可谓水泄不通,我们在人流中挤挨着前行,即便双脚离地,人流也会推着你前进。

 

    十四五岁时我在温西中学读初中,住宿在老温西医院的家属宿舍,每天上下学都要经过老街。雨天,那些被时光磨洗的石板光滑如镜,可以照出远处的街景。犹记得晚自习后那幽静的老街,在幽暗的路灯光下,我瘦削的身影被路灯光拖得很很很长。夜静中,我常常一个人走在街上,鞋底磕在石板上发出的“笃笃”声音,以及石板因不平而发出的钝响,使整条街巷显得更为空落。

 

    妻自小生于长于温岭街,对老街的街巷更为熟悉。她家在下街,那时人多房狭,在闷热的夏夜,为贪求凉快,常睡在窗台上。据妻说,离她家不远处在后街上有一处专门说书的场地,那里常有人讲“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她常去听。那时的玩伴很多,非常热闹。而今,昔日的同学少年人,现在都分散在天南地北了。妻小时候住的那间老屋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转卖给别人了。

http://s2/middle/52f8cef8gcad15b82e3b1&690

弹棉花的老汉为生活编织着温暖

 

3

 

    趁着看望岳父母,今年农历七月末的傍晚,我携妻女又一次走上温岭街。妻给女儿讲着她儿时的游戏和乐趣,女儿听得入迷,不时提出问题。

   

    我们来到妻小时候住过的房前,有一个阿婆正往石板缝里插香,我们问其缘故,她热情地说,今天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那间房子与另两间合在一起做卖熟食的店面,一个女孩子真在电脑前做作文,她是在城关读书的,因为今天是星期六,所以回来了。后来又遇到了一户妻小时候相熟的一直在这里开小店的街坊。阿公阿婆热情地相请挽留。我想,热情待客,这也是老街远古遗风之一吧。闲聊中得知,这些房子好多都换了主人,现在住在街上的,大多是租在这里的外地民工。

 

    我们一路行去,街上的香火多了起来,星星点点的,自然,那房前插有香的,多是本地的住户了。而那些没有插香的老屋的门口,不时射出昏黄的灯光,那些外乡人聚在一起用餐或闲聊,一天的劳累之后,这是属于他们的闲暇时光。街尽处,随着电视里播放的激烈的音响,几个中年妇女正有力地做着健身操。

 

    穿过一座叫新桥的小桥,就来到了后街。后街就冷清多了,临街的小溪,传来了淙淙的水声,溪上的吊脚楼静立,不时有一两座小桥。很难想象,这桥下曾经还能行船。走完后街,天已不早,街上星星点点的香火已渐熄灭,抬头天上,有几颗星在这秋凉中闪烁,伴我们一路回家。

 

    因为要拍照片,翌日早晨,我又走上老街。在当街井,我看到了早起洗衣的服的妇女们。我想起得最早的恐怕就是这些持家的妇女了,千百年来,这老街是被她们用吊桶打水的声音唤醒的吧。在晨光中,在千年不灭的水声中,老街一次次焕发了青春。

 

    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摄,怕落下了哪怕一个细节。那湿漉漉的石井栏,那老街建筑上鸟形、花形、象鼻形的施斗拱,那斗拱上雕刻着的人物花草、飞禽走兽、几何图案,都勾起人的思古之情。我在晨风中搜寻着小时候的记忆或古籍里的描述,那拥挤的人群,那满街的吆喝,那林立的商铺:茶食店、参药店、绸布店、杂货店、竹木行,那闪着红光、叮当有声的铁器社……然而随着光阴的流走,有些记忆永远不会复生,有许多场景再也不能重现了。

http://s9/middle/52f8cef8gcad15e074fe8&690
那小孩子在祖父的指导下大方地配合我的拍摄,大有模特风范

 

4

 

    时光总会让一部分东西消逝,一部分流转。温岭街也这样,也有让人惋惜和心情沉重的一面。曾让人引以为傲的“一市书声”、戴氏六牌楼、丁园都几近消于无形……

 

    失去的永远失去了,要紧的是保护好现在,但这保护谈何容易?“住在这里,最怕的是火烛。”在下街的一间老屋,一位老年妇女说。她说,这些木结构的房子很容易发生火灾。这里租住的人多且杂,防火意识又不强,很容易出现意外。老人的担心不无道理。2008年,上街的一场大火,烧毁沿街商铺民房34间,一6岁的湖北恩施籍小男孩在火灾中丧生。

 

    除了防火灾,温岭街的自然风化毁损也值得重视。我看到至少有两处,因为年久失修,已经自然倒塌毁坏了。“建又不能建,修又很难修,不知访怎么办才好?”路边一户人家非要请我进楼参观,只见房间断壁败墙,墙已严重倾斜,顶上瓦片漏出天光,确实有点摇摇欲坠的感觉。在离街不远的程家里,四合院也破败不堪,亟待修补救援。

 

    还有的是那些传统的手艺,老字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上街,有一个做木桶的老者,头发花白,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在一间矮房前细致地做着木桶,周边坐着几个七八十岁的老者。我凑上前去,看那一套叠得齐整的木桶,他们热情地给我介绍各个桶的名字:洗脚桶、托盘、筛粉桶、杭州篮……他们任由我拍照留念,看着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我在想,这样的手艺,不知有没有传人?他们坐在老街缓慢的时光里,坚守着,传承着,艰难而执着地延续着老街明日的记忆。

                                                                   山阿之风于2012年9月28日

http://s2/middle/52f8cef8gcad161e53531&690
后街一边临溪,为单边街,长约500米


http://s1/middle/52f8cef8gcad16a858560&690
看那一套叠得齐整的木桶,他们热情地给我介绍各个桶的名字


http://s4/middle/52f8cef8gcad1741ea823&690
老街角落,一对来自河南的姐弟,怯怯地看着我
 http://s3/middle/52f8cef8gcad29b0143b2&690
千年时光就这样缓缓地流走                                               摄影:山阿之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