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阿之风
山阿之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03
  • 关注人气:3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驴游山后村小溪记(游记)

(2012-08-04 14:04:34)
标签:

驴游

温岭

城南

山后溪

巨石

古道

旅游

分类: 悠哉游哉

驴游山后村小溪记

文/山阿之风

http://s4/middle/52f8cef8gc66a7a5ff143&690

 

    今年五月末的一天,我与妻子女儿随一支名为翻山跃岭的驴游队伍,来到温岭市城南镇山后村的一条小溪,感受首次驴游的乐趣。

    这小溪不知其名,因位于山后村,我们跟领队称之为山后溪。领队是个年轻人,热情似火,经验丰富,一路开道,对驴友们照顾备至,而且居然还曾教过女儿体育。他告诉我,景以村名,这是驴友常用的办法。譬如另一条被驴友视为经典的驴游路线——穿越上保山就是这样,那上保山的本名叫大球山(或桐子山),因位于上保村,就被驴友称作上保山,而原名反而很少使用。后来当地举办杜鹃观赏节,也以上保山为名了。尽管山后溪是一条极普通的溪,但在这令人缱绻落寞的江南五月,她带给人的却是别样的感觉。那夹溪的碧树、满涧的巨石、充耳的水声,还有夏虫在草丛间低鸣,鸟鹊在高树枝头吟唱,罕见的蝾螈在湿漉漉的岩坡上爬行……她那远离尘嚣、出尘脱俗的音容,无不给人以回归自然、走向本真之感。且随了我们的脚步,走进久藏深闺人未识的山后溪吧!

    沿省道、进村道,泊好车后,我们就顺着溪谷步行前进。最先踏上的是一条新翻的黄土路,随着我们的逐步深入,溪渐渐露出了她真实的面容,绿树遮映,石块参差,流水淙淙。越往里走,山越见秀丽,石愈见硕大,水越见清澈,溪两边的花草也越见绰约多姿。不多久,一个陡峭的山崖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前面有瀑布!”走在前头的同行者高喊。只见一条10余米高的瀑水呈现在我们的前面,女儿和同行的几个孩子尤其高兴,顾不了大人们注意安全的嘱咐,直向瀑布水扑去。

    我们在崖前逗留了一会,随领队从崖边石道继续前行,把轰然的水声抛在了身后。几个转折,我们重新进入溪谷。这里巨石堆叠,形态各异,让人惊叹,引人浮想,想象远古时的一场大地震,泥石俱下,这些巨石在惊天动地的巨响中滚落成现在的样子。抬眼山上,在绿树之间,还有无数的巨石堆成山,垒成岩,挤着、挨着、叠着,它们似乎随时准备着冲下山崖,与涧底的兄弟姐妹会合,而这一等,何止千万年呢?

    翻过这片乱石堆,继续前行,那景致也愈见清幽,高低错落的石块间,不时泻出一丛两丛的瀑水,砸在石上,发出飞花溅玉的声响,石上多有苍苔,水流过,如缕缕墨痕,像极了水墨山水小品。忽然有人喊:“快来看啊,有娃娃鱼!”我们热情倍增,“哗”的一下围了过去。“那不是娃娃鱼,是蝾螈。”领队毕竟是老驴,见多识广,马上纠正过来。那些蝾螈在清澈的溪流中缓缓游动,深褐的身子投影在褐黄的岩石上,像岩缝,像落叶。有一妇女想用矿泉水瓶装一条去,好多人极力反对,她只好作罢了。我想,这就是驴友们对“只留下脚印,不带走一丝云彩”的驴游精神的崇尚和坚持吧。路上,还碰见不少百脚虫,有的在地上爬行,有的攀附在树上,此虫学名叫马陆,肥肥硕硕的,看上一眼就会让人起鸡皮疙瘩。还见到几种野花,有一种开淡紫的花,像蝴蝶,美极了;有一种叫黄芝的,果实成熟后可用来当染料;还有一种像山奶,小时候听大人说沾到牙齿就要了人的命。

    所谓“美景多在险绝处”吧,随着山体落差的加大,溪涧愈见曲折凶险,溯溪的难度也愈大。我们遇到了有好几处阻隔,如巨石、陡岩、水潭,如果没有别人帮忙是很难逾越的。巨石太高,得上边拉,下边推,才得通过。深涧水潭挡道,得经过多次的探寻,直到找着一条大家都能通过的线路。每碰到险难处,大家互相提醒,互相搀扶,胜似一家。平时户外活动,女儿习惯了一路在前。这次也一样,她遥遥领先,远远的抛下了我们,我们虽然知道路上多有险处,但鞭长莫及,不过好在有驴友的照顾,才能让我们放松地行走。这也许就是参加驴游的好处,互相间真诚的帮助和鼓励,让整个队伍走得更远,让每一个人收获更多。

    快到终点时,溪边又出现了一段古道,探究起来,可能是原来山上居民上下山的便道吧。现在山上的住民都迁移了,只有这条古道还在山间沉默等待。古道的尽头,是一块巨石,这巨石比任何一块都要大,这也是我们这次2个多小时行程的终点。我们攀上巨石,留了影,坐在上面拿出吃食,互相分享。领队指着前面不远处说,那边就是温岭最高峰斗米尖。此时,我们只能是望峰兴叹了!

    上山容易下山难,回程的路并不好走。上来时的几个阻隔处,又让我们颇费周折。终于回到了那瀑布水处,同行的几个年轻人忍不住跳入那冰凉的潭中,尽情地游泳。有一个老驴一直坚持到终点不湿鞋,但此时,还是忍不住踏进了清凉的溪水里。看来,这清澈的溪水,着实是挡不住的诱惑。我也真想跳入其中,与这山水作一次更亲密的接触。离开瀑布潭,我们离溪改走山腰的老路,此处树荫蔽天,刚好替我们挡了近午的太阳。透过密密的树缝,但见我们来时走过的涧底那条土路,像黄色的带子,蜿蜒蛇行,直伴我们到山外。

    不觉想起唐文学大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来,他笔下的西山、小石潭、小丘等,在柳文之前,不也像这山后村的小溪那样普通平凡吗?只是我没有柳柳州的旷世才、生花笔、愤郁情,难摹小溪韵致之万一。又想,像山后村的这条小溪,在东南沿海山区何止千万条,虽难比名山大川,但其怡人心性是一样的。我们何必舍近求远寻寻觅觅呢?当然我们需要的,还要有一颗除却浮躁,能读懂山水的雅致的心。


                                              2012年6月6日晨初稿  8月8日改

 

http://s14/middle/52f8cef8gc66a8298445d&690
                                                    (山阿之风摄于2012年5月27日  山后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