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志远
肖志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12
  • 关注人气:2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北说书艺人传略之三【张存娥】

(2012-03-20 09:53:59)
标签:

文化

分类: 《陕北说书艺人传略》

陕北说书艺人传略之三【张存娥】

 

 

奔走在黄土地上的女书匠

 

——记陕北说书女艺人张存娥

 

肖志远

 

 

与说书女艺人张存娥结识,是在三台山庙会期间。她应演出从靖边来到了志丹,我也因工作任务采访到了她。

话语间的张存娥给人一种干练果断又不乏女性温静的感觉,这或许与她的经历有关。1969221日出生于靖边县麻湾乡高渠村的她,从小家庭贫寒,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那个年头吃不饱穿不暖,经常忍饥挨饿,小学只上到四年级的她便因家庭贫寒不得不辍学在家。从那时候起,她心里就背负着极大的痛苦,常常看到人家的孩子有学上,自己却只有背地里羡慕的份。一个12岁的小女娃就这样开始帮父母干起了家务活,拦牛、放羊、割草、做饭等活什都干得得心应手,成了家里的一个小帮手。她的大好年华也就这样流失在家庭重负中,转眼就蜕变脱落成一个18岁的大姑娘。

18岁那年,家里就给张存娥定了婚事,对于一个正值花季少女的她,根本就不懂这意味着她将走上一个新的人生之路。在无法违背父母意愿的情况下,20岁那年她便嫁了人。当时丈夫家里也比较穷,结婚只有一块被褥,嫁妆就几件当时还算像样的衣服,再也没有别的物什。结婚后的家一贫如洗,但她并不灰心,在她心里仍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这种观念,按她的话说这就是命,她也认了。当她穿着红嫁衣的那刻,她哭了……

在张存娥结婚的那一年,父亲因患肺气肿无钱救治匆匆离开了人世,这在她心里成了永远的痛。结婚后,在家务了两年农,生活仍不见起色,过着吃了上顿无下顿的光景。此时的她,在生活的窘境中毅然决定换个环境、换个活法,古人有云:树挪一步死,人挪一步活。在张存娥的人生轨迹里也印证了古人的这句话。当时怀揣只有200元的她,举家搬到了靖边县城,赁下了房租每月15元的小屋,在她看来,这已经是不便宜的价了。不得不说张存娥是一个精明的女人,刚到靖边的她在县城里转悠了几天,瞅着看有没有适合她做的生意。后来,当她看到了别人家卖水果生意不错时,自己也就学着卖了起来。做了一段时间,生意还算不错,挣到了些钱,她就不甘心只做这样的生意了。之后,又摆摊卖起了凉皮、羊杂碎,一做就是四年。期间,丈夫买了一辆大车,花去了她这几年所挣到的钱,也欠下了一屁股的债,而后因家庭变故,夫妻感情画上了句号。张存娥又回到了先前的那种生活,独自带着俩个孩子,一个人承担起了家庭重担。

在张存娥的回想中,那段日子是刻骨铭心的。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给你留扇窗。对于张存娥来说,若不是这样的生活变故,她可能这辈子都不会与陕北说书拉扯上关系,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说张存娥学说书是个偶然一点也不假,1998年的一天,用她的话说是改变她命运的一天。当得知陕北说书大师张俊功带着张和平及众弟子在靖边饭店演出说书,她就怀着好奇心去听了。一场书下来,张俊功的书艺着实打动了她,也让她从此对说书着了迷。特别是张俊功那独特的嗓音、圆润的腔调,惟妙惟肖的模仿,再加上书里情节感人之至,让她领略到了陕北说书的独特魅力。有时候听到苦书的时候,她感觉就是在说自己,这让她久久不能自已。后又得知门票收入不错后,给她的感觉是这个行当能赚钱。当书完人散后,她便尾随其后,在南关的小食堂里,她见到了他们。她凑上前去问张和平带不带女徒弟,带徒弟怎么个带法?张和平平和地告诉她,说书是个苦差事,何况你又是个女人家,自己要考虑好。她没有多想就这样拜张和平为师了。在学艺的日子里,她与师傅们走东奔西、受苦受累地赶场说书,即使条件再差生活再苦,她都没有放弃过。师傅张和平为人和蔼,对她特别器重,教得非常认真,这让他现在回想起都仍十分感激。学艺期间,留在她心中的痛就是两个孩子,儿女是她心头肉,虽托给了亲戚照管,但每当她站在舞台说书时,就会想到孩子,可她为了学艺,在陕北说书艺术上有所收获,也就忍痛割爱坚持了下去。就这样,一学就是45年,也学会了《十劝人》《五子葬父》《鸿雁捎书》《小两口抬水》《罗成表功》《拜丈人》《秃子尿床》《小老婆》等曲目小段。

此后出师的日子里,张存娥带了几个人,一块跑场子赶庙会、走家户,几乎走遍了靖边县的山山峁峁,乡村成了她们的根据地。然而当时的说书挣钱也不多,只能维持生计。但在张存娥从艺的轨迹里,不得不说她是幸运的,在出师一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垂青了她。在米脂县的一次说书中,有一个姓杜的老板听了她的书后便找到了她,对她说:“我听女人说书听了好多,你说书我还是第一次听,整体感觉不错,腔调非常的棒。”他的意图是想给她录制一盘碟,张存娥得知后也没有拒绝,心想刻就刻吧,自己又不是什么名人,有人能看得起她也是她的福份,更何况这也是好事一桩,八杆子都打不着。随后,在庙会的说书中,杜老板便录制刻了一盘碟,没想到说书碟一出来,在周边地区反响不错。此后,他又联系到张存娥,刻了不少陕北说书小段的碟,诸如《五子葬父》《劈山救母》《迎春哥》等,市场销路非常的火爆,在老百姓心里也就有了个印象,慢慢地走进了千家万户。碟给自己带来了不错的收入,也让自己在陕北地区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这是出乎她意料的。从这以后,邀请的单位、个人及庙会场合也多了起来,生意也随之好转。有时候生意来了一天要奔赴好几个场子演出说书,一天下来累的连饭都不想吃便抱头大睡,即使是这样她心里仍是美滋滋的,感觉自己走对了路,选择说书今生无怨无悔。当然,从一开始为了改变生活的想法而从艺,现如今她又有了新的打算。或许人就是这样,当为了柴米油盐而发愁时,想到最多的是如何才能挣到钱养家糊口。当这一切都拥有后,不会再为生计发愁的时候,就会真正去理解生活,理解艺术。而对于张存娥来说,就是到了现在才打心底开始正视起陕北说书这门艺术,在她的心里又酝酿着一个新的目标,新的艺术之路。

2007年,为了将陕北说书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里程,通过多年合作的朋友们的支持,张存娥又开始筹划办起了“靖边县民间曲艺说唱团”。目前,团里共有演员10人,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这也让她十分的欣慰。但艺术团更多的时候,还是面向基层农村,因此,为了将艺术团办出特色,在主打陕北说书这个招牌的基础上,也融入了眉户小戏、二人台、陕北民歌等节目,这也是她们的团办得越来越火的原因。艺术团自成立以来,为大大小小的单位做过宣传多次,也策划了不少的演出活动,最多的还是面向了农村、庙会。在她的主持下,也先后培养了几个女弟子,现在都能独当一面,独自能上舞台演出。更让她欣慰的是一对儿女也先后于2008年正月、10月份结了婚,各自成了家,隐藏在她心里多年的苦累一下子好像都烟消云散,用她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付出多少也是值得的。在与她的谈话间,不难看出她此刻的心情是坦然的,话语间也分明能听出她的喜悦。我想,这不仅是如今的幸福生活给予她的这种感觉,更多的是那些经历过苦难与磨炼后的坦然。

张存娥在办团的同时,也不忘参加社会活动,在县里的各类文艺调演中,她也是鼓励团里的演员踊跃报名参加。20089月,参加了陕西省陕北说书培训,让她从中受益匪浅,在拓展说书艺术上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几年来,先后参加了定边县第二届陕北说书大赛,荣获了优秀奖;参加了靖边县采油厂文艺调演活动,演出后反响强烈;也参加了吴忠市黄沙窝乡的计划生育文艺宣传演出,评比中荣获二等奖;等等此类殊荣还有很多很多。但在她看来,这些只是对她付出的一种肯定,她想的最多的还是如何办好自己的艺术团,如何将陕北说书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张存娥所说的一句话:陕北说书从古流传到今,它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我们一定要将它挖掘、整理、传承、发扬光大。这或许是每个陕北说书艺人的想法。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陕北说书艺人队伍参差不齐,受文化程度因素的制约,大多都是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形式流传到现在,书段都留存在人们的脑子里,缺乏挖掘整理,缺乏文字性的记录。所以,当她听到说我们要挖掘整理出版这样一本书的时候,她甚是激动。在她的心里始终认为陕北说书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它通过艺人们嬉笑哀怒的表演传达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的姿态,不仅有教化人的成分,也有愉悦人的功能。

最后,当我问及张存娥以后的打算时,她告诉我,她要将艺术团一直办下去,她自己也要一直说下去,直到有一天说不动了就不说了。我听后为之动容,就是有多少像张存娥这样的说书艺人,才将陕北说书一步步传承到了今天,一代一代的艺人们对陕北说书这门艺术的执著,不也是陕北说书艺术的一部辉煌的发展史吗?在文化建设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今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重视的今天,我由衷祝福这门土生土长在陕北大地上的艺术之花永开不败、永不凋谢、永远常青。同时,也祝愿张存娥在陕北说书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