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批评》读书笔记(一)
(2015-08-09 15:47:45)
标签:
戴锦华电影批评 |
分类: 声光幻觉 |
1.电影语言描述的对象:
戴锦华老师先从语言学、符号学的角度,阐述电影语言所讨论的对象是故事片,或艺术片中的纪录片。之后,论述电影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区别、电影语言是语言而非语言系统。再引入视、听、时间与空间的概念,电影视听语言是视觉与听觉的相互作用与叠加。
2.故事片的叙事:
首先需要隐藏摄影机,隐藏“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让观众相信故事片是自行呈现在银幕上。因此,演员表演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忽视摄影机的存在。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不直视摄影机。
3.视听语言的主要元素:
机位。视点镜头与主观镜头。
构图。构图的种类与方式;构图中的一种特殊模式:镜中镜,是心理剧的重要元素和手段。“画框论”与“窗口论”。“窗口论”以巴赞和克拉考尔为代表,认为电影更像是从窗内望出去的风景,画框/窗框限定了人们的视域,却不意味着真实世界为框所限。因此,“窗口论”者更强调开放性构图。
场面调度。场面调度与长镜头。长镜头不仅仅指的是胶片尺寸长,在巴赞倡导的纪实美学长镜头中,这也意味着在一个镜头中丰富的场面调度、人,摄影机的复杂运动,以及对景深镜头的自觉追求。
造型,光与色彩。这部分基本在介绍电影美术相关的范畴。造型,即场景与人物;光和色彩则指代气氛的表现。
此外,电影视觉语言的基本惯例、电影的视点、电影的声音、轴线、蒙太奇和闪回,针对各视听都做了逐一的介绍。
这本书与以前看过的视听语言书籍最不同的地方是,出发点更偏向与电影理论,而非实践创作。作者试图从电影第一符号学出发,将视听和电影批评相连接。其中提到了许多令人费解、或是陌生的名词、理论家和概念。电影发展百年,影视创作在实践中不断获取更新的技术与经验,与此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逐渐形成自身庞大的体系。这对动画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样属于动态影像的一部分,且不说动画与电影是否具有从属关系,我们无法否认动画与电影的紧密关联。目前的动画理论研究与几十年前的电影理论研究有着相似的问题:以偏向实践的理论研究为主,并且众多从业者认为理论研究应为实践服务。电影理论研究早已平行于电影创作,不知动画理论研究还有多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