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朗诵艺术之二:艺与技

(2009-04-17 01:03:32)
标签:

杂谈

文化评弹

朗诵艺术

分类: 文化评弹

文◎书生刀客|令狐琅

    在《语与言》一文中,其所以对朗诵的定义提出异议,是因为该定义没有准确揭示朗诵的本质属性和作为艺术门类的共同属性,仅仅从“动作”层面去对朗诵进行了刻画。这样的定义,很容易将朗诵局限在简单的技术、技巧的探寻当中,或仅仅凸显朗诵在表达手段上的使用功能,而忽略了朗诵艺术的美学追求。朗诵艺术家雨音所说的“宁要大家大气的不完美,也不要小家子气的精雕细琢”,正是基于朗诵实践而对现状所做的概括,也就是朗诵作为艺术和作为技术的关联问题。

    应该说,网络平台功能的日益多元化,使得朗诵艺术作为一种生活选择成为了可能;但朗诵艺术自身发展的滞后,很显然已经制约着这种选择——作为表达手段的选择,与作为艺术形式的选择,是有较大价值取向差异的。我们能接触到许多朗诵水准并不见得很低,但朗诵效果却很一般的作品,问题不是出在朗诵技巧的运用上,而是出在艺术感染的驾驭能力上。朗诵技巧可以速成,而朗诵能力却需要一个很长的积淀过程——这与完成朗诵作品之前的所谓“准备工作”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认为有一个好的音质条件,选择一个好的朗诵文本,进行适当的朗诵训练,就能达到很好的朗诵效果,这无疑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原因很简单:好的音质条件,是特色鲜明的,也是有局限的,不是通吃的——找到自己最合适的朗诵切入点,是一个聪明的朗诵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好的朗诵文本,往往也是难以准确表达的,或者说达到淋漓尽致的状态甚至对文本有所超越,才是成功的——能感受到文本本身的美,这需要朗诵者有厚实的相关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鉴赏水准才行;好的朗诵素养,只是为成功完成朗诵作品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而不是最关键的要素——好的朗诵作品,常常是在一种无意识中运用朗诵技巧,甚至在完成作品的时候将技巧忘得一干二净。

    不少朗诵作品,给人们传递的仅仅是清晰、响亮的声音,而没有传递某种思想或感情;有的朗诵作品,虽然结合了多种语言表达手段,但仍然停留在信息传递的层面,离给人以艺术的感染还有很远的距离。这些朗诵作品无疑是失败的,前者顶多是“念”,后者顶多是“读”。失去艺术追求的朗诵,也只能凭借那一点点所谓技巧去念得规范一点、读得动听一点。

    作为艺术之一种,朗诵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而言,有些被动,难度系数也更大。器乐作品的创作环境最为宽松,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演奏者需要梳理的艺术信息相对简单;声乐作品也一般由作词、作曲一方为主导,或者双方的默契,而去完成某个作品,演唱者需要梳理的艺术信息也是有明确目标的。至少,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是为了演奏或演唱。但朗诵作品的文本,几乎难以找到专为朗诵而作的——如果有,必然是蹩脚的作品。朗诵者需要梳理的艺术信息是模糊的,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这给朗诵效果设置了很多障碍,以至于有些朗诵者将某个作品演绎了上百遍仍然是稀里糊涂的,无法找到艺术形式彼此之间“通透”的感觉。

    要特别指出的是,朗诵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是一门技术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艺术。朗诵者关于“技”的误区常常在于,不能恰当地运用朗诵的技术尺度,夸张过度是通病;朗诵者关于“艺”的误区常常在于,不能准确地把理解朗诵的艺术指向,张口便来是通病。朗诵艺与技的完美结合,或许应该首先从朗诵艺与技的剥离中去理解。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