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及其他 |
这个基本相当于课堂讲义,是关于苏轼的生平,思想,文学,政治等,以及他所在朝代的那段历史比较详实的记录。作者引经据典,想当然的成分几乎没有。总之,我完全拿它当历史看。
说说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吧。
一、苏轼与弟弟苏辙终其一生的兄弟情深
古来兄弟之间反目成仇甚至刀兵相见的并不鲜见,能维持一份平和的手足情已属可贵,而苏氏兄弟一生友爱相知,一次次努力践行“夜雨对床”的约定,实属少见。作者更用了“千古难得”四字,足见其珍贵。
二、“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苏轼生命中影响比较深远的事情,是中国历史上数得上的几次文字狱之一,当然更是以文载道的苏轼始料未及的一段噩梦。政治险恶人心可鄙被陷害也算正常,但真正颠覆想象的是它的初始缔造者竟然是沈括。沈括。就是北宋那个非常有名的,“梦溪笔谈流,轴线地理转”的,数学家沈括。
当时的凶险,我们可以从下面苏轼狱中,写给弟弟苏辙的诀别诗可以看出——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自由,故作二首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此其一。
读到此处,不由下泪。
如果历史再稍稍严苛些,也许我们就看不到其后以及晚年那个旷达的东坡居士了。但据说苏轼后来跟沈括的关系也还好。事实是后来苏轼把早年的很多敌人都变成了朋友,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苏轼宽广的胸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独特而闪光的人格魅力。
三、临终情形
苏轼是从海南岛被召还北归的途中病逝于常州,临终不能躺卧,坐化而终。没有痛苦挣扎没有给子孙的遗言,最后回复身旁提醒他向西天著力的惟琳禅师的是“著力即差”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