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书事 |
分类: 书及其他 |
这是大江健三郎就五十年读书生涯的对话体自传。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普通的读书心得,或者是一个作家对日常所读之书的一些比较自我的看法。内容事实上却要较"普通"艰深许多。更不是任何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够读得很愉快的书——我以为。但大体说来,还在比较喜欢的书之列。虽然有些阐释看得我不胜其烦。
从来对欧洲古典文学没什么兴趣,因为自知程度不够看不懂,所以也从不想到要去看。读了《但丁和<令人眷恋之年>》,倒很想要看看《神曲》。甚至对维吉尔,《奥德赛》,也想要有所了解。这大概就是读书的功用:你藉此了解乃至想要了解你没可能经验的,更为广阔的,未知的世界。
"即便是艾略特……也……",类似这样的"即便式"句法,我在书里至少发现了有四五处。我在一面点头的同时一面也不免惊奇:怎么会重复得如此浑然不觉?看到后来,发现作者其实也并非浑然不觉,这,大概正是大江健三郎之所谓"自己的文体"。作为演讲录,这样的重复其实没啥值得大惊小怪的,毕竟,口头禅人人都有,即便作为大江健三郎,也是不太容易摆脱的东西……
哈哈,你看,这句式简直不要太好用,即便不是大江健三郎,用起来也可以得心应手。
有关他跟残疾儿子的相处,以及由此而来的《愁容童子》等,和最末一篇《晚期风格》,即有关萨义德,是全书比较见性情的部分。作者叙述得波澜不惊,读者却能从中看到大江健三郎其人,看到他对人生、国家、世界乃至人类社会法则的态度,不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般的冷淡空洞,而是有一种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的坚韧独立坦荡。
正如书的开头所说,大江健三郎的一生,真的是"因为读书而改变了的人生"。可谓真正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