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段生命的律动》——
(2017-12-09 20:55:48)
标签:
杂谈影事 |
分类: 影事 |
镜头从头至尾一直停留在车里。
停留在车里其中一个人的脸上。
几乎都不涉及窗外景致。
甚至,甚至都不涉及车里的另一个谈话对象。
如此狭窄的视野却能够让你的眼球盯牢屏幕一转不转。可见阿巴斯有多么厉害。
影片的开头,镜头只在儿子身上。当你渐渐听明白说话的是妈妈,是一面开着车一面试图与儿子沟通的妈妈时,你绝不会想到情节会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妈妈一直一直地喋喋不休,孩子烦躁不安,观众很快就有了代入感:如果是我。如果是我……我觉得我真的要疯掉了。
然而当镜头切换到第二个场景,你发现那个刚刚你一直憎恶的妈妈原来是一个如此娴雅而又美丽的年轻女人时,你的恶感不知觉地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孩子跟妈妈的对话场景共有四段,就第一段来讲,在我听来,儿子好像更有道理。但后来,则发现妈妈更值得关注。
沟通其实挺难的。换位思考更难。这世上每个人都自认为真理在自己这一边。这也没错吧:“真理的相反也还是真理”。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情况是沟而不通。影片中,母子始终各执己见,对话却从不对视。谁也不曾说服谁。但后来,显然妈妈妥协了。不单纯从爱,也从理性的角度对待儿子。
我的疑惑是:理性和感性总量恒定。理性多了,感情是不是就要相对少些?
妓女、祈祷的老妪和失恋女孩那几个场景都各有其好。每一个都很有代表性。他人的生活其实不容易想象。他人的想法却可以推己及人触类旁通。生命的成长和渐进就是这样吧,在相互的交集与摩擦中彼此辉映,点点滴滴中塑造你,让你成为你。
母子的末一个场景,妈妈饶有兴致地听着儿子讲述他爸爸的事,脸上带着淡定平和的浅浅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