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中——《樱桃的滋味》
(2013-08-09 16:59:34)
标签:
杂谈不断感觉生存方式书评 |
分类: 影事 |
我几乎要厌倦了。虽然饰演巴迪的实在是个好演员,连配角画面对话造型都几乎无懈可击。但,我还是几乎要厌倦了。
我想说的是主题。主题是不是也很重要?
在我终于弄明白了导演的意图之后,心里开始有一丝不屑:自杀哪有那么麻烦。到得某个点上,实在是一念间的事,是刹那间的事,是轻而易举的事。执着寻找死亡方式乃至善后处理的人,其实不是在寻找死亡,而是潜意识里在寻找消弭死亡这一念头的理由。
然而,导演想说的可能很多,关于生,关于生存方式,关于终极思考,关于信仰以及关于自杀本身……电影看起来其实也并不乏味,虽然镜头单调,画面荒芜,但不会减少观者看下去的欲望——毕竟,自杀,不是一件寻常事。但我还是几乎要厌倦了——
关于自杀,或者说关于死,关于向死而生的人生,乃至关于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相信每个人都能不停顿的说上两小时,说出一万个,一千万个于此种种。导演肯耗时九十多分钟来表达也许除了有劝世的意味外还意在探讨,但我的感觉是不探还好。因为自杀实在是个匪夷所思难以探究的主题,它跟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其实关系不大。那么它跟什么关系大呢?呃,这又好像很难说得清楚……
人不是因为有意义而活着,因为活得没有意义的大有人在而去寻死的却并不多。死也不是只有一个理由,更不一定就是厌倦了生。而是,或者说应该的可能是——对于选择自杀的某个个体来说——彼时,赴死是他唯一想做的事,除此而外,亦不再有其他可能。
其实影片讨论的也不是理由,甚至压根就没有涉及理由二字,而是就自杀,就生之痛楚,作结。巴迪冷静坚定,对他来说,自杀不是轻率或者直接的事,而是要郑重其事。身上那二十铲土,于他很重要。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以为然的:命都不要了,还要仪式干嘛。但巴迪不这么想。那或许跟宗教有关,但更多的是,他的内心一定有过坚持和忍耐,有过正视自己的处境。想来每一个认真想过生的人,必定都慎重地思考过死吧,因为死比生艰难得多。多数情况下,生不过是顺延,而死却是改变。自杀,更是主动去改变。毕竟,死不是最好的选择,也不能算是应该的选择,但正如加缪所言,有些时候,“世人称之为生的依据同时也是极好的死的依据。”
所以,人生很多时候,论点很重要。尤其在论据特定的情况下。囿于人性,这人间本身实在也没什么好,渴望即是绝望,快乐又是如此忧伤,但这还可以套用加缪的话,“我们实在只过着一生中的几个小时”,这寥寥的几个小时就是漫长一生的有限温慰,也即影片所谓的“樱桃的滋味”,这,也才是让人恋恋不忍弃这尘世的唯一理由——即使一切远走,至少这天空,这海洋还一直都在。“这斗转星移还可供不断追随”。
前一篇:2013年08月02日
后一篇: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