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到怎样才能够
(2008-07-12 01:30:19)
标签:
生存环境纪录片远在穷人帕普 |
分类: 书及其他 |
午间煮饭间隙,随手开了电视,目光随意的掠过屏幕,好像正播着一个访谈节目——
破败的房屋,成群的黑人孩子,数不清的伸向盆里抓饭的手,茫然而空洞的眼神……贫穷与落后即使隔着遥远的时空似乎仍是触手可及。正打算换个频道——近来好像很怕触及真实的东西,宁愿看卡通或肥皂剧。但画面上出现的一行字,牢牢地吸住了我的视线,那是一个题为《嫁到西非去的德国女人》的纪录片。
德国女人叫古德龙,看样子好像有四十多岁。她的丈夫叫帕普。古德龙是帕普的第一个妻子,然后帕普又娶了第二个、第三个。那是一个多妻制的国家。
古德龙怎么会去西非,又是怎么嫁给了帕普的,因是边做饭边看的,情节有些接不上,加之打开电视时已经开播了,所以都不得而知。我关注的是她在面对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时的坦然而真实的态度。
她沉静地讲述着,画面切入到她直视自己的生活时的眼神——接受。仅此而已——仿佛她所过的生活上帝曾经和她确认过似的。看着这样一个有思想的白人妇女,生活在一个有十五个孩子,阖家二十个人的西非大家庭里,那种感官冲击不是来自过分分明的肤色差别,而是对坚持的理由的怀疑。
如果是为了追求爱情?爱是自私的,怎么可能容忍多妻制呢。而且,爱情是需要审美的,那样的生存环境(我觉得那都不能称之为生活),任是怎样伟大的爱情,怎么禁得起那样的生活的消磨?再者,爱情也不是用之不竭的东西,在那样的环境中应该更不经用,怎么可以用来度过长长的一生?
哦,如果是,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爱情。
在我的印象里,德国是个很富足的国家,事实应该也是这样。估计穷人也不很多。古德龙所过的生活,若在德国,应算赤贫。
然而,古德龙说,她过得很幸福。
我,没感受到。
当然,子非鱼,焉知鱼之不乐,但我自觉是有根据的——
她薄而细的嘴唇紧紧抿着,浅灰的眼睛里除了淡漠和平静,看不到快乐。
或许,在她的字典里,幸福是以其他方式体现的吧。
本无意评价别人的生活,尤其是远在西非的、别人的生活。因为我自己的生活都是一团糟。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过贫穷而粗糙的生活是一回事,而选择过这样的生活是另一回事。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生活得从容而有质感,而非在错误的逻辑里寻找说服自己也说服大众的理由。
古德龙说,如果有机会让她重新选择,她也许还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可不是应了杨澜那句话:在同一性格下,人会重复做一件事,而不是只做一次。真的是很可怕。
也许真是这样,我们都在不自觉的重复的犯同一错误,如同赵薇故事中那个失忆症女孩一样,快乐而不自知,更无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