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gmd99_tq9in
gmd99_tq9i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363
  • 关注人气: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臧克家新诗三首赏析(原创首发)

(2011-11-28 17:16:44)
标签:

臧克家

中国

新诗

老马

诗人

杂谈

                                                                                       

                          中国现时主义新诗的开山人                         
                         ——臧克家新诗三首赏析(原创首发)
 
       臧克家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在七十余年创作生涯中,他都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文学的发展,热忱讴歌党领导的革命。以短诗和长诗、散文和随笔、小说和杂感等多种体裁写出了七十余部著作。他积极倡导作家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大力提倡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上的探索创新。他见证了我国新诗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对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诗具有含蓄蕴籍的抒情方式,重“藏”,诗在诗外,笔有藏锋;他的诗运用素朴精炼的言说方式,精炼,而又大巧若朴;他的诗追求谐和悦耳的音乐方式,“敲声音”,是臧克家炼字的标准之一,他寻觅着音节和谐,铿锵动人,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在新诗发展史上,像臧克家这样深刻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实在很少。
       今天,再此学习和赏析臧克家的三首新诗,以表对臧克家老前辈的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伟大的人格·鲜亮的灵魂            
                                              ——臧克家《有的人》赏析        
        赏析: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县人。一九二三年到济南师范学校读书时,即开始试写新诗。一九三0年至一九三四年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一九三三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自己的写照》等诗集。抗日战争时期的诗作,都收入《从军行》、《淮上吟》、《泥淖集》、《泥土的歌》等集子中。抗战胜利后,又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收在《宝贝儿》、《生命的零度》两个集子里。解放后,曾任《诗刊》主编,又出版了诗集《一颗新星》、《春风集》、《凯旋》、《欢呼集》等。除诗作外,还出版了文艺论文、随笔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杂花集》、《学诗断想》等。
        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的高度集中。诗人不是泛泛地歌颂鲁迅的伟大。也不是从许多方面去歌颂鲁迅的伟大,而是把笔力集中在鲁迅一生为人民奋斗,甘做牛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而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一点上,从而高度概括了鲁迅的精神。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通篇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诗人不是仅仅从正面去表现,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表现,将两种根本对立的人生观、人生意义表现的非常鲜明,热烈的歌颂了所爱、所敬,有力地鞭挞了所憎、所鄙。这样,这首诗的意义就大大地超过了纪念鲁迅,而具有普遍的意义。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是口语的提炼和形象的选择。全诗都是从生活提炼出的口语,朴素、简洁、明快;它所选择的几个形象也是为人们所熟知而用得奇警的,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言简意赅,形象鲜明,表现了对那种骑在人民头上又梦想不朽的人的轻蔑和嘲弄。
      附:原诗作
      有的人(臧克家)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跨;
给人民做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它!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
 
                      咬紧牙关 忍受困苦的磨难
                         ——臧克家《老马》赏析 
       赏析:
        这首诗刻划一匹不堪重压、命运悲惨的老马的形象,充溢着湿润对老马的深厚同情。诗中没有激愤的控诉,也没有热烈的呼唤,而是通过凝练、含蓄的语言,启发人们去深思。透过老马的形象,读者自然联想到旧中国广大农民的苦痛和挣扎。
        诗人对所要描写的对象有精细的观察,有真挚的情感,因而刻划老马的动作和神态,生动逼真,传神传情。诗的节奏舒缓,语调低沉,声情与文情相配合,感人益深。       

 

  诗人说过写下烙印》生活希望老马表现人生观生活态度诗人他所看到生活可不是玩儿这是生活一万支暗箭埋伏你的周边伺候一千回小心里一检点。指着“希望”说老是美丽言,来不知道什么叫脸。人类追着你的背影乞怜,不曾他们圆满诗人看来不但不可生活空抱幻想,还必须处处时时,小心翼翼。于是诗人觉得生命像粒砂,挟你飞扬,你自己也不知道地方写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悲苦境况面对险恶生活诗人提出个人坚忍主义即不灰心,颓丧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磨难老马就是这样的生活态度注释。

 

  诗作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悲惨画面匹衰老筋疲力竭不堪驱使了主人淫威下,被迫驮上难以承受重荷,默默忍受没有发出任何怨言抗议即使背上压力只是“沉重垂下这样的描写形象展示老马苦不堪言悲惨处境揭示忍的性格特质渺茫希望诗人说纵不能敏锐眼指示着未来应当眼前惨状反映你的诗里,不然是一个诗人了”诗》实际上诗人通过老马境遇自己看到人生背负超重的生活重压低头忍耐形象就是忍主义”的表现

 

    显然,诗人受到了农民性格感染创造形象地地道道农民这就难怪有人诗看作农民生活的诗。其实这就局限诗作内涵应该说诗人表现这种人生这种生活态度我们这样的国度是具有普遍意义。诗人本着“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做作了深刻审视,从而使其诗作“没有一首不具有真的生活意义”<烙印>

 

老马》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短小精粹,凝炼深邃

 

老马》一诗只有八马头的一俯一仰,即鲜明表现人生观体现深刻到家,深刻到浅显程度”艺术境界

 

  二.认真推敲平易朴实

 

老马》一诗,极微为平易,流溢着朴素的质美,从而形成了自己风格特色象诗中“总得”、“横竖”、“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有泪只往心里在咽”,简直就像农民自己亲身感受不出农民语言还是诗人语言

 

   三.重视节奏强调韵脚。

 

    臧克家反对诗歌创作形式追求整齐反对完全散文化,它的诗在自然基础上讲究节奏感把诗的韵脚,看作“是感情站口节奏回归强有力记号”。的诗反映了格律诗走向自然的趋向老马》诗中有很好体现老马》每句,句押韵,句也押韵,极其工整朗朗上口节奏感但诗句每行的字数并不相同没有闻一多诗歌那种每句皆相同的“字尺”,根据感情变化不断调整诗句的结构字数,突破诗作拘泥于形式的板滞感,使格律诗走向自然

附:原诗

老马(1)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提爱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注释:

     (1)选自《烙印》(开明书店1934年3月版)              

                        涌一身新的力量
                            ——臧克家《歇午工》赏析     
        赏析:
       《歇午工》在诗人以劳动为题材的诗篇中,属于独具匠心的佳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劳动者的午休图,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劳动者所独有的静的姿态。
       全诗不追求美丽的字眼,不渲染浓艳的色彩,而是以沉静的大地、柔和的阳光、疏浅的树荫,烘托劳动者“铁色的皮肤”、“粗暴的鼾声”、“坦荡的胸怀”。真是诗中有画。给人以清新、朴素的美感。
       诗人对于铸字造句,向来十分讲究,这首诗几乎每个字句,都是经过认真锤炼的,特别是从”一根汗毛,挑一个轻盈的汗珠”,“沉睡的铁翅盖上了他们的心”这样一些精巧、形象的诗句中,足可看出诗人在创造艺术语言上的功力。
       虽然诗中所描绘的劳动者,未免过于轻松愉快、无忧无虑,但通观全诗,细品结尾,可知诗的主旨,在于赞颂劳动者身上所蕴含的无穷创造力。 
    附:原诗作
    歇午工(1)(臧克家)
放下了工作,
什么都放下了,
他们要睡,——
睡着了,
铺一面大地,
盖一身太阳,
头枕着一条疏淡的树荫,
这个的手搭上了那个的胸膛。
一根汗毛,挑一个轻盈的汗珠,
汗珠里亮着坦荡的舒服。
阳光下,铁色的皮肤上,
开一大片白花,
粗暴的鼾声扣着
呼吸的均和。
沉睡的铁翅盖上了他们的心,
连一个轻梦也不许傍近,
等他们静静地
睡过这困人的正晌,
爬起来,抖一下,
涌一生新的力量。
       1933年6月
    注释:
        (1)选自《烙印》(开明书店1934年3月初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