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知道的国家4A级格凸河风景名胜的原来名称

(2022-08-26 09:51:46)
标签:

格凸河风景区

格丼

紫云

全域旅游

分类: 贵州,我的第二故乡

我所知道的国家4A级格凸河风景名胜的原来名称

 

 

     国家4A级景点----格凸河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东南约35公里处的深山里,景区核心区域山、水、洞、石、林、伏流奇妙的组合在一起,奇峻隽丽,美不胜收。这里还有举世无双的绝景----燕子洞、原始状态的苗族悬棺洞葬,有巨大幽深、气势恢宏的地下伏流,神奇峻峭的峡谷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河道遗迹-----盲谷以及国内最深的竖洞和亚洲第二的地下溶洞—-苗厅,还有最后的穴居部落-----中洞苗寨。这里还是攀岩者的天堂,国内外攀岩爱好者的圣地。格凸河因此被法国探险家和地质学家称之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和博物馆。但是近年来围绕景区目前使用的“格凸河”名称一直有争议。

    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笔者曾经长时间在紫云工作尤其是具有与格凸河相邻地方生活近五年的经历,期间耳濡目染,对此有些了解,现提供于后,供各位关心格凸河的人士参考。

                 邂逅格丼河

1969年3月底,笔者从上海来到贵州省紫云自治县插队落户,所在的村寨与格凸河景区处于同一个公社(现已撤销)范围内,且离开格凸河不远,格凸河帐篷酒店就位于村寨的土地上。

5月,我随一位深有喑当地情况的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去地处偏远的旁如生产大队,途中路过一条大河,并在那里涉水过河。自己为清澈的河水、幽静的山谷、茂密的森林、雄伟的燕子洞所震撼,以致于在原始状态的风景面前,不能移动寸步。如此河流,应该有个名称,于是我询问此河的名称,主任告诉我:这是“大河”,并且介绍从这里往上有一个村寨叫“上大河”(即现在的“大河苗寨”),属于格丼大队。这是我第一次与大河邂逅相遇,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称,虽然因为河的名称过于简单而有点奇怪,虽然仅仅是来回过河,匆匆忙忙。但是影响十分深刻,因此成为永久的记忆。

大河在渡口附近流进巨大的洞穴,然后潜入地下,穿过几座大山后再次冒出地面。进入洞口,河流左侧上方有一个巨大的天窗,太阳照进洞来,整个洞穴便光怪陆离,如临童话世界一般。洞外巨大的山体上方也有一个斜洞,每天早上九点钟左右,太阳光如同一束巨大的探照灯光柱,穿过洞穴斜射河面,当地人称其为天眼。神奇的是,随着太阳的移动,透过天眼的光柱角度也会发生变化,初时,光柱照射的位置较高,谓之“天光”;稍后,光柱照射的位置较低,谓之 “地光”,这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自然景色,被游客称之为“格凸神光,堪称奇迹。

除了大河苗寨以外,离大河最近的是上格丼、下格丼两个村民组,是苗寨聚居的地方,苗族氛围很浓。当年有七个上海知青分别在此插队落户,其中下格丼4个知青居住的茅草房,离大河仅一步之遥。

上格丼、下格丼是个狭长的盆地,猴场河从西向东从田坝中间穿过。越过稻田,可以看到盆地四周沿山脚而建的吊脚楼以及造型独特的圆仓,它们散落在绿树丛中,青烟缕缕在竹稍间时隐时现。远处则是远处奇峰壁立,透过郁郁葱葱的树林,可以看到斑斑驳驳的岩壁,煞是好看,难怪人们称这里为“小桂林”。虽然我不知道到过这里多少次,但是每次来到,心情和第一次来时一样的激动。

格丼村和格丼河

随着在这里生活、劳作的时间增长,到此的机会增多,与当地农民们接触交往成为常事,自己对这条河的认识也随之增加。

地处格丼大山里的这一段河面,是发源于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的“濛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因为同一村且距离此河不远的格丼盆地有一条猴场河,两条河在一座山的两侧分别流入洞穴且在地下汇聚,融为同一条河。相比下来,猴场河要狭窄、文静一些,而前者河面开阔、气势如虹,可能是为了区别,当地人习惯性地把这一段河水称之为“大河”,因河段所在地属于格丼生产大队,当地尤其是临近地区的人为了区别,在大河前面冠了个地名“格丼”,称之为“格丼大河”或者“格丼河”。

除了风景的奇美峻绝以外,我对这个 “丼”字感到新奇,于是多次向当地群众请教,得到几乎一致的解释是“水井里掉下一块石头,发出“丼”的声音”,十分形象。放眼四周,视线里四面是山,如同井壁,盆地寂静无声,此时此地,就像坐井观天一般,为此笔者十分佩服群众的想象力和创造文字的能力。

民间交流,口口相传注重的是读音,手写“丼”字,除了字写的好与孬以外,不存在问题,公社出的文件,是用尖尖的铁笔在蜡纸上手工刻写,“丼”字同样也没有问题。当年笔者经常被公社叫去帮忙起草、刻写文件,因此留有影响。然而在县一级就有问题了。当时“丼”字在字典里找不到,县级领导部门才有的打字机字盘上没有这个字钉,笔者以为更现实的原因是格丼属于麻山山区,偏僻、落后,社会与经济方面几乎没有引起重视的舆情出现,于是也就没有在县级文件中出现的机会,因此这个问题在当时不算一个问题。笔者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时,经常遇到类似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找相近或者相似的字代替。因此在当时,对“格丼”,有写成“格井”,也有写成“格迸”的,比较混乱。

笔者从小喜欢看地图,知青年代,农村鲜有地图,公社范围内唯一一张地图是挂在公社会议室墙壁上的紫云县地图。每次去公社,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在地图前驻足、细心的看个够。我清楚的记得,地图上对这条河的标注的是“格必河”。为此我问过公社很多人,没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字十分生疏的原因,因为在笔者入户当知青的村寨附近一些生产队名称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口口相传却至今仍然找不到能够正确表示当地人手工书写的那个字,然这并不影响这些地方的存在,千百年来,乡亲们一直如此称呼它,延续至今。

       “格丼”和“格凸”的烦恼

上世纪初,随着格丼极其丰富、峻奇风光和地质资源引起外界的关注,前来考察、游玩的人增多,尤其是一批批法国等国家地质专家考察队的到来,“格丼河”流域的资源包括旅游的开发引起重视,不少部门、企业甚至个人跃跃欲试,进行“格丼河”开发。但是,在笔者心中,开发的意识、条件和能力远没达到,急于求成,必定功亏一篑,如果这样,不如让其静静的呆在深山,等待时机。因此,从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开始,笔者就多次提出在思想意识和资金缺失的情况下,不要盲目开发,应该对格丼河进行封闭管理,使其维持在原始状态。所幸的是,这一想法得到当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和支持,自己也多次前往大河苗寨等,做当地群众的思想工作,不要毁林开荒、不要放火烧山、不要拦河炸鱼,在此基础上,县政府发布保护格丼河流域自然状况的通告。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切比较好的到了村民们的理解和配合。以后有关格丼自然风光、贫困落后等问题引起重视,文件、报告、通讯、信息中关于格丼河流域的保护、开发出现的概率增加,这个“丼”字给各级政府文件准确性带来了挑战。

格丼河在本世纪初开始开发,而此时笔者已经回到上海工作,视线却经常在格丼河游荡。笔者了解到,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很快就出名并且成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但是,笔者却发现名称却变成了“格凸河”。我也了解到,对于这个新名称的争论一直不断,因为与紫云有缘,著名作家叶辛也十分关注此事,认为讨论一下有好处。近期笔者再次来到格凸河,谈及此事,当地不少群众和干部、文史专家希望能够恢复 “格丼河”这一称呼,认为与当地地名相一致,且“格丼河”的地名更加形象、响亮、富有故事性, “物归原主”更符合历史传统。也有人认为,经过数年的宣传、推荐,尤其是作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格凸这一名称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据说“格凸”两字在苗语里是“跳花坡”的意思,符合当地苗寨族有“跳花”的习俗。如果恢复原来地名,势必要兴师动众,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国内其他地方的经验证明,重新塑造一个品牌,难度很大,即便是最为简单的因名称改变而需要重新更改、制作的所有办公用品、印章、路牌等,就够折腾了。因此尽管自己也认为格丼河的名称比“格凸河”好,但笔者还是赞成后者的意见,维持现在的称呼,把财力、精力聚焦到高水平规划、建设、包装、宣传、推荐格凸河全域旅游上,以彻底改变景区至今知名度不高、游客不稳定等短板,吸引更广泛地区、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