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曾兵杂谈 |
白沙洲长江大桥是武汉第三座跨江大桥,又称武汉长江三桥。该桥于1997年5月开工,2000年9月9日正式通车,历时约40个月,工程总投资11亿元。据当时的报道说,武汉长江三桥建设整合了非常优秀的设计、施工队伍,采用了当时先进技术,克服了重重困难,是武汉市面向21世纪的一篇力作。其骄傲与自豪之情,似乎要与赵州桥争雄,至少也能与武汉长江一桥比肩。
隋代建造的赵州桥是个奇迹,1400多年来经历了水灾、战乱、地震,但“健康”状况良好,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9次。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一桥也堪称奇迹,据史料记载,长江一桥经受住了无数次狂风与洪水的洗礼,更承受了70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50年才大修过一次。专家最新检测得出的结论是:武汉长江一桥的桥墩、钢梁等主体结构可使用百年以上。
而武汉长江三桥也是个“奇迹”,一座建成通车仅10年的大桥,平均每年维修超过两次。近日开始为期40天的局部封闭维修,这座曾经引以为豪的大桥开始了第24次维修。是什么原因使一座桥如此的不“健康”呢?是设计、建造还是维修、保养?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使长江三桥“未老先衰”,健康状况远远不及长江一桥呢?是先天带病、后天添病,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曾兵是农民出身,不懂设计,也不懂施工,但曾兵在老家时没过房顶。用的材料不用进口,也没多高级,就是黄土加麻。就是如此简单的办法,也能保证房子在两年内不漏雨。武汉长江三桥在去年7月到9月间,桥面用的是美国进口环氧沥青混凝土,耗资逾亿元,有关方面自信地说“至少要管6年”,可实际上通行不到3个月就又修了一回。真搞不明白武汉长江三桥是怎么回事。
据施工方介绍,大桥采用钢桥面设计,沥青混合料与钢桥面膨胀系数不同,因而粘连不牢,导致桥面经常性破损。据大桥维修方面解释,用的是进口新材料,但为了赶工期,施工用的是“土办法”,在没有等到混凝土自然干透的情况下,采取高温油炉烘干,使得沥青黏合强度、硬度都大打折扣。可以看出,施工方将责任推给设计,维修方将责任踢给领导。
谁创造了武汉长江三桥10年24修的“奇迹”?据媒体公开报道,早在2004年,武汉市就有一位主要领导说,武汉长江三桥是“一座崭新的破桥”,“问题非常严重”,必须追究责任。武汉长江三桥是打着为民旗帜的政绩工作,是缺斤短两的“豆腐渣”工程,还是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诸多环节都有问题的腐败工程?时至今日,也没给世人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有一个情况是,当年有不少人因桥而得到了不少荣誉,后来的维修方也是得到了不少的真金白银,总会偷着乐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当地GDP随着修桥得到了意外增长。
据报道,鉴于武汉长江三桥已陷入“屡坏屡修、屡修屡坏”的怪圈,武汉市政府终于展开了调查。李春因赵州桥而名垂青史,能否让武汉长江三桥的直接责任者遗臭万年?可能性不大,否则也不至于等了10年才开始调查。曾兵以为,武汉长汉长江三桥能成为后来者的前车之鉴就已经不错了。至于是谁创造了10年24修的“奇迹”,这恐怕没有承担责任,或永远是个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