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武将单挑中武力的定义

标签:
新浪王俊杰猛历史文化三国演义武评 |
分类: 文化 |

新浪 王俊杰猛
武力定义
从毛本《三国演义》中为数不多的武力定义性描述中,我们发现武将的武力主要包括“弓(箭法)、马(骑术)、武艺”。例如:(曹仁、曹洪)二人弓马熟娴,武艺精通(5回)、(于禁)弓马熟娴,武艺出众(10回)。
武艺又应该包括:力量、敏捷、招式。
力量对于武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就不用多说了,原文中有许多有关猛将力量很大的描写。直接明言某人力大,例如:(许褚)许褚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59回);通过交代武将使用兵器的重量来体现力量大,例如:(关羽)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1回);通过开弓来体现力量,例如:(黄忠)能开二石力之弓(53回);通过特殊事件来体现力量,例如:(典韦)帐下大旗为风所吹,岌岌欲倒,众军士挟持不定;韦下马,喝退众军,一手执定旗杆,立于风中,巍然不动(10回)。
敏捷用一个成语来解释,应该是眼疾手快。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大脑判断快;二是身体动作快。例如:(马超)虎卫军当先,乱箭夹射马超。超以枪拨之,矢皆纷纷落地(59回)。乱箭射过来,马超要判断这些箭的方向,以确定能否射中自己及所骑战马,从而进一步判断乱箭中哪些需要拨、哪些不需要拨;还要判断出箭的先后,哪些先拨,哪些后拨;还要确定自己的动作能否拨掉所有的箭,是否要加上躲闪……总之,马超能够用枪拨的“矢皆纷纷落地”,当之无愧的眼疾手快。

其实还有一项与武力关系密切的要素——体力。
为何不把体力作为武力的一项内容放入上图?在上图武力包含的的三项内容中,无论哪一项都可以独立运用,基本不受其余两项的限制。例如:武艺、骑术不行,箭法好,那至少可以做“步弓手”,或者学韩福;箭法、骑术不行,武艺好,那可以像何曼一样“步行出战”;武艺、箭法不行,骑术好,那至少可以传传信、逃跑成功几率也大一些。但是,如果你体力不行,哪怕其他都好,你也发挥不了,就像生病的庞德。由于体力是武力得以发挥的基础,甚至可以这么说,体力是一切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所以,我觉得把体力放入上图找不到合适的位置。
体力过人应该看作一种天赋。不同的人由于先天体质的差异,体力是不同的。我们假设:武将A的武艺稍强于武将B,武将A的体力明显不如武将B,他们在正常状况下交手的情形如下:
开始阶段:武将A由于体力与对方一样充沛且武艺占优而处于上风;
相持阶段:武将A由于未能速胜武将B,随着体力的下降,双方变成势均力敌;
最后阶段:武将A由于体力不支,败逃,武将B获胜。
如果每次武将A和武将B公正单挑都是这样的结果,我们显然只能认定武将B更强。(我忽然想起了樱木花道……)
武力分类
经过对毛本《三国演义》中全部战斗方式的分析,将武力分为四种类型:
①马战武力:武将骑在马上比拼武艺,即“武艺+骑术”
②步战武力:武将不骑马在陆上比拼武艺,即“仅武艺”
③船战武力:武将不骑马在船上比拼武艺,即“武艺+船性”
④水战武力:武将跳到水里比拼武艺,即“武艺+水性”
补充说明:
(1)赤壁之战时曹操将大船连接固定在一起,在这样的船上和陆地上差别不大,所以应该将这种特殊的船战情形划入步战或马战。
(2)船性和水性是有区别的。在船上战斗时,船摇摆不定,所谓船性就是指完全适应这种船的摇摆,甚至应用这种船的摇摆,以造成对他人的不利影响,晕船就是船性不好的最大表现。水性是指跳入水里战斗所必须的技能,游泳、潜水等。
后一篇:2016象甲第七轮许银川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