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辉
脑卒中,民间叫"脑中风",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小卒中)。但由于很多人对疾病不了解,认识上存在误区,常常会在病人突发脑中风,而家属在着急病人病情的同时,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意见一时难以决断,导致配合不良,有时就会延误治疗,影响病人的康复。那防治中风要规避哪些认识误区呢?
误区一:脑卒中发病突然,无法预防,等等看,也许就好了。
有些人出现脑卒中前兆时却完全不自知,常觉得忍一忍就会好的,却因此错失了最佳诊疗时间,落下了终生残疾,甚至于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所以预先了解脑卒中的先兆尤为重要。
常见的脑卒中的先兆有:
1、面部、舌、肢体麻木;
2、突然嘴歪,语言不利、失语、肢体无力、持物失落或突然摔倒;
3、眩晕,感觉四周物体旋转或自身旋转,伴有恶心、走路不稳;
4、突然头痛或剧烈头痛伴呕吐;
5、突然一侧眼睛黑朦或视物模糊,但持续时间短;
6、突然对近期发生的事件失去记忆,或个人日常生活习惯、判断力发生改变。
正确的处理:重视脑卒中的先兆,提高警惕,
特别是TIA。一旦发现家人出现脑卒中先兆,要尽早送到医院就诊,不可延误。脑卒中患者如果符合适应症,可以在发病6
h之内(最好3小时之内)进行溶栓治疗,常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及早药物治疗可以避免进一步发展为严重的脑卒中。
误区二:为什么进了医院病情反倒更严重了?
临床上有一种病症叫做进展性脑卒中,指的是脑梗死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继续加重的一种临床过程。进展的时间长短不一,从数小时到十余天不等。发病率在20%-40%,致残率、死亡率均较一般脑卒中高。同时,卒中后水肿常常在脑卒中发生后6
h出现,电镜下可见细胞周围发生水肿, 24 h 水肿明显, 2-4
d 加重,逐渐达到高峰,可持续7-10
d。所以,脑卒中患者进医院后病情反倒会相对加重,其实是个疾病的发展过程。
误区三:就算不吃东西,也不要插胃管。
脑卒中的病人,可能出现吞咽功能障碍,为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及水、电解质平衡,需要插胃管鼻饲营养液。由于认识不够,很多病人认为插胃管太受罪拒绝插胃管,其实这种选择有弊无利。
插胃管的好处有:
1、鼻饲可使胃黏膜接触食物时间增加,从而保护胃黏膜,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从而改善营养状况,满足病人机体对营养的需求,增强体质,有利于康复。
2、预防进食时呛咳、误吸,导致迁延不愈的肺部感染。
3、增加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疾病康复。
误区四:一发病,纷纷前来探望患者表达关心。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需要安静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声光刺激。但很多时候,亲朋好友一听说患者生病了,纷纷赶来慰问,其实这对患者的恢复极为不利。患者刚遭受疾病的重创,身体非常虚弱,应付探望人员消耗体力,同时,增加患者心理上的压力,造成情绪波动,影响血压升高,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外来人员带入的细菌还会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
误区五:病人发烧是因为着凉感冒吗?
脑卒中患者常常会有体温升高,因为脑卒中病人的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中枢性高热,所以药物也不能使体温降下来,往往需要物理降温。中枢性高热可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导致脑血管扩张,增加脑部代谢及自由基释放,加重脑水肿和脑细胞的损害,危及患者生命。中枢性高热其发热特点是体温可骤然升高至40度以上,持续不降呈稽留热,但无寒战;四肢温度不高,头部及躯干部温度极高;皮肤干燥、无汗。
物理降温的方法常有:局部冷疗法,包括冰袋、冰帽、冰毯;全身冷疗法包括酒精擦浴、温水擦浴等。亚低温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多为辅助治疗方法,具有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及代谢率,提高对缺氧的耐受性,减轻脑水肿,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及保护血脑屏障的功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作用,提高愈后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亚低温疗法逐渐成为辅助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误区六:年轻人不会得中风。
虽然脑卒中的主要患病人群是中、老年人,临床资料显示2/3以上的脑卒中首次发病者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这并不能说明年轻人(血压也不高,生活很注意,每年都体检)就可高枕无忧。现在,脑卒中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
年轻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外,还有代谢异常(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
其实,全世界每
6 个人中就有 1 个人将在此生遭遇卒中,每 2
秒钟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 6 秒钟就有 1 人死于卒中,每
6 秒钟就有 1 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都会得卒中,它的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中国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
66 岁,比美国白人早 10 年。其中,小于 45
岁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 1/5。而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前都毫无征兆,不到
1/3 的患者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历史。
因此,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查找原发病并治疗乃是青年人远离脑卒中的关键。
误区七:颈动脉筛查=脑卒中筛查。
经常在门诊听到患者说,颈动脉检查等于脑卒中筛查,颈动脉有斑块就会发生脑卒中。
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在此过程中,脑血管、颈动脉等检查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否发病还要看它具不具有危险因素,一类是行为因素,最大的危险是吸烟,第二个是精神压力,第三个是运动减少,这是三大危险。
疾病因素则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当然还包括血脂异常和其他。所以即使有颈动脉斑块也不要紧张,它不一定就意味着卒中。
误区八: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患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中,血管因素只是原因之一。比如,有统计显示,1/5
的脑血管病其实来自心脏,先有房颤,和血管毫无关系。所以脑血管筛查正常,并不意味着你不会患脑血管病。
误区九:有些食物或动作是防止卒中的灵丹妙药。
经常有人说,他有防病绝招,吃特殊的食物,每天还用犀牛角梳子梳头,每天运动等。有一个老先生说他每天在公园里倒走
1 万步,预防中风。还有的人每天都吃纳豆、卵磷脂、健身茶。这些真的能预防中风吗?
对于养生保健来说,有时候规律生活甚至超过科学本身。任何食物,包括我们常说的纳豆、卵磷脂等,真正有效的不多,最好的食物还是我们每天吃的这些蔬菜水果。预防中风最有证据的运动就是快走。但来自美国健康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剧烈运动会增加脑出血,因此运动也是要有限度的。
误区十: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会得脑卒中。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患者容易得脑卒中,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血管管腔变得狭窄,以及其他一些危险因素存在,即使血压正常或偏低也同样会得脑卒中,只是发病的几率要比高血压患者小得多。
误区11:血压高时服药、血压正常时就可以停药。
很多病人在应用降压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到正常就立即停药。结果停药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种间断和无规律的治疗不但造成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加重了动脉硬化和对心脏、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血压降到目标范围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应注重平稳控制血压,减少血压大幅波动。
误区12:血压降得越低越好。
一些高血压病人在得知血压高后,往往很着急,希望能很快将血压降下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血压降得过快、过低会使人感到头晕、乏力。高血压病人应将血压控制在低于140/90mmHg,合并糖尿病和肾脏病的病人降压目标以低于130/80mmHg为宜。但对于合并脑血管狭窄的高血压病人,为保持充足的脑部供血,应将血压维持在相对高一些的水平。脑血管狭窄程度较重时,如果将血压降得过低,会使本来就已处于缺血状态的大脑进一步加重缺血,发生脑梗死。
所以,对高血压的治疗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误区13: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任何卒中。
中国的阿司匹林使用量远远低于国外,目前普通人是
14%,美国是
50%。临床大夫推荐的阿司匹林是因人而异的,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吃。
下列人员适用阿司匹林:
① 已经发生过心脏病的人
② 45
岁以上的女性
③ 有多重危险因素,未来发生心血管病风险高的人。
下列人员最好不用阿司匹林:
① 血压很高不易控制的人
② 有出血性疾病的人
③ 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
美国的国家指南也表示,卒中的防控措施是综合的,阿司匹林只是预防中的一环。尽管阿司匹林很重要,但你不要忘了遵医嘱服用降压、调脂、降血糖的药物,这些也是重要的措施。
目前神经科门诊大部分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的治疗剂量偏低。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剂量为75-150mg/天,需要长期服用。如果每天的治疗剂量低于75mg,对于多数人不能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目的,而每日超过150mg,不但不能增大其预防血栓作用,反而会增加其毒副作用。
那么阿司匹林早上服用好还是晚上服用好呢?目前并没有关于阿司匹林早晚服用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对照研究,从阿司匹林的药物机理方面看,早晨或晚间服用都可以。需要提醒的是,服用阿司匹林期间不可以吃吃停,因为只有每天坚持服用有效剂量的阿司匹林,才能抑制新生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
误区14:药物有毒,保健品更安全。
有人说药物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多,发生副作用的机会也多,西药治标,中药治本。而事实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与说明书写的多少没有关系。
预防脑卒中的药,很多人担心长期吃对肝脏有损害。其实,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例因为使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身体损害的,因此不要被说明书吓到了。
保健品的安全性未接受科学评价,有确切疗效的一定不是保健品,而且保健品很贵,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而放弃安全性更好的药物,从而贻误病情。
误区15:他汀类药物只是降血脂药,血脂达标后即可停用。
他汀类药物(如立普妥、辛伐他汀)不仅仅是降脂药,也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需要长期服用他汀才能见效,若中途停药会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继续增长、斑块脱落或不稳定的斑块发生破裂,上述情况都会引发卒中再次发生。
因此,如果没有其他禁忌症,一般他汀类药物应该长期坚持服用。
误区16:我病情轻,不用住院治疗。
很多人得了中风,说自己症状很轻,不需要住院,在门诊输液就能好,这是错误的。其实,即便是小中风,预后也常常不如人意,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因此出现小中风一定要重视。
从社会角度来讲,短暂的和轻微的中风治疗价值更大。小中风治好了就是正常人,不治疗的话可能就变成真正的中风了。
误区17: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
很多病人认为每年春秋输两次液能预防脑卒中,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其实吃药更管用。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输液大国,所有的医院都有输液室,但对于预防中风,输液有多少效果呢?
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来证明这种输液预防的方法是有效的。单靠短期静点一两种药物是不能起到预防作用的,及时治疗相关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才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措施。
而且在中风早期,输液有明显效果的并不多。在我们国家的指南里,几乎也没有输液这一条,主要还是以他汀类、抗血小板和降压类药物为主,只有融栓才需要静脉输液。
所以,门诊中我几乎从来不开输液,不恰当的输液只会使病情更重,而且研究发现,每天输液的病人致残率更高。
误区18:脑血管狭窄都可以用支架治疗。
并非所有的脑血管狭窄病人都需要血管内支架治疗。对于是否实施支架治疗,医生会根据脑血管狭窄病人的脑血流情况、病情特点,以及衡量支架治疗对病人的好处与风险综合分析后做出判断。对有症状的轻、中度脑血管狭窄病人应首选正规内科药物治疗,内科治疗无效时再考虑血管内支架治疗。
盲目的支架治疗只能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因此对支架治疗应持慎重态度。
误区19:活血=疏通血管=防治中风。
经常听病人说:“我现在每天吃三七、野生银杏茶,每天吃活血补品,就活了血了,就可以溶解血栓了。”其实,这也是错误的。
现在的溶栓药物品种很少,也都有治疗的最佳时间段,溶栓风险会很大,有害无益。迄今为止还没有口服的溶栓药物,而且活血药物不能溶栓,不能疏通血管,但具有一定保健养生作用。
误区20:脑卒中治愈后不会再发,不用吃药了。
要知道,脑卒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容易复发,所有脑卒中治愈后仅仅是临床症状消失,其病理基础——高血压、糖尿病或动脉硬化并没有治好。中风的复发率是很高的,5
年复发率是 30%,1/3 的人因为复发而再住院。做过
ESSEN
卒中风险评分量表的患者,得分越高的人越要坚持吃药。还有的人因为腿、脚能动了就不吃药了,实际上中风后即使肢体康复了,血管也不一定好转。堵塞可能还存在,应该遵医嘱坚持服药。脑卒中恢复后一定要继续治疗原发病,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复查,警惕和防止复发。
误区21:脑损伤后能保住性命就万事大吉,没必要进行康复治疗。
其实脑损伤后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康复治疗阶段,即病情稳定以后一个月内,最迟半年内,需进行康复治疗。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因不了解这个阶段而错过了功能康复的机会。脑卒中后,患者若能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大部分的患者重新拥有生活自理的能力,部分患者甚至可以重返工作岗位。
所以,只有正确认识了脑卒中,我们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配合医生、护士做好抢救治疗工作,从而将卒中的危害降到最低,疾病康复的利益最大化。
全文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