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食物分酸碱不科学。

(2013-05-29 00:06:52)
标签:

赖清辉

酸性食物

碱性食物

健康

杂谈

分类: 栖息站(养生保健)

⊙赖清辉

 

这年头,饮食“理论”层出不穷。流传最广泛的理论之一,要数“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酸碱食物摄入不平衡会引发各种疾病”,并且特别强调“酸性食物对健康有害”。这些听上去很“科学”的理论,到底是不是科学呢? 

 

食物分酸碱不科学。                        
  
  第一,专业上,并无酸性、碱性食物的定义

 

对于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划分标准,营养学上并未提及,而流传的各种说法,也让人疑惑不已。常见的说法是,不管食物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经过人体代谢之后,才显出酸碱的区别。按以上标准,有人认为虽然柠檬吃起来是酸的,但其实是碱性食品。还有广告教导大家,醋也是碱性食品。

 

从生物化学专业的角度来看,上述观点是靠不住的。无论是糖类还是有机酸(如柠檬酸、醋酸等等),只要经过人体代谢,二氧化碳都是主要的代谢产物,因此代谢后必然呈酸性。而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会产生氨,呈碱性,但氨对细胞是有毒性的。人体通过合成尿素的方式排除体内的氨,可见这个碱性代谢产物并不“招人待见”。

 

食物分酸碱不科学。
    第二,离子含量,透露酸碱性?

 

另外一套针对食物酸碱性理论的描述,是看食物燃烧后的灰分组成,也就是食物里面的离子组成。据此,富含钾、钠、钙、镁等阳离子的为碱性食物,富含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已经磷酸根离子的为酸性食物。这个说法比前面的一个要科学一点。原因在于钾、钠、钙、镁离子确实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但是这个理论同样存在缺陷。

 

首先,食物灰分是食物燃烧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与食物在体内代谢产物的性质是不同的。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吸收和各种复杂的代谢反应,形成数以千计的产物。这些产物有酸性、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不是仅仅由食物燃烧后剩余的几种矿物元素就可以决定的。

 

其次,灰分只占食物中一个很小的比例,因此按照灰分来推断食物的健康效用是非常偏颇的。例如:100克面粉中灰分只有0.5克,而碳水化合物的量超过75克,蛋白质含量也有10克。这75克的碳水化合物如果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重量将超过100克,难道0.5克的灰分就能完全决定这个食物的效用?

 

另外,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也都是有机物,不会残留在灰分中,也就是说,当我们看食物的灰分的时候,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已经和我们说“拜拜”了。

 

最后,大多数所谓酸碱食物的分类其实并不是实验的结果,而是拍脑袋的杰作。例如,我们就根据阳离子这个标准来实际检视一下。目前苹果是比较公认的碱性食品,100克苹果中钙、钾、镁的含量分别为5毫克、90毫克、4毫克;牛肉毫无疑问是酸性食品的代表,然而,100克牛肉中钙、钾、镁的含量分别为17毫克、290毫克、19毫克,全面超过苹果。这说明离子含量不是区别酸碱食物的依据。单纯根据离子含量判断食物的健康作用,是不科学的。

 

大家要知道,这种按照食物燃烧后所得灰分的组成,将食物可以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方法,其实是用来研究食物化学的,主要用来评价食物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在食物矿物素含量的测定中使用比较多。另外,测定食物的灰分还可用来判断一些谷类食物的加工精度。

食物分酸碱不科学。

第三,食物不能影响体内的pH

 

其实,人们对于食物酸碱性的兴趣,大概起源这样一个说法:“癌细胞喜欢酸性环境而不喜欢碱性环境。酸性食物会促进癌细胞生长,而碱性食物则会‘饿死’癌细胞。”遗憾的是,这样的说法在人体中并不成立。

 

人体的酸碱性确实对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共同在维持着这个精确的平衡。血液的pH值仅仅在7.357.45这个狭小的范围内波动,超出这个范围带来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的确,糖尿病、酒精中毒以及长时间的绝食会导致酸中毒,但没有证据表明,食物会导致酸中毒;肺炎、哮喘以及恐惧症带来的过度换气会导致碱中毒,同样,并没有证据表明,食物会导致血液碱性增强。

 

需要说明的是,糖类或有机酸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是通过呼吸系统释放的,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尿素是通过泌尿系统排除的--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恰恰是维持人体酸碱平衡的重要系统。通过食物无法撼动人体的酸碱平衡。

 

食物分酸碱不科学。
    第四,食入过多酸性食物会致病?

 

此外,食物酸碱平衡论还宣传谷类、肉类、鱼和蛋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生;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疾病。实际上,蔬菜和水果能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是因为它们产生能量低,而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以及对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

 

试想一下,按照食物酸碱平衡论,如果纠正酸性体质就可以预防慢性病,那么每天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显然,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强调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建议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还提出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这些方法都是根据近年营养学的研究成果,为改善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而提出的膳食措施。按照食物酸碱平衡论,将鱼、禽、蛋和瘦肉等食物都归类为酸性食物,将使广大居民在选择食物时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上述食物都是人体能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缺少了这些食物,就必然造成居民营养素摄入不足或缺乏,如此则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以及成人的营养状况将无从保证。

 

追本溯源,食物对人体酸碱性的影响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只不过,这项研究关注的人的尿液而不是血液。在饮食中减少肉类、禽类以及谷物的含量,会提升尿液的碱性,从而降低尿路感染以及肾结石的发生风险。可后续的研究发现,蔓越莓等水果对防治泌尿道感染也特别有效,不过这些水果的作用是降低尿液的碱性而不是提高碱性。

 

所以,从尿液酸性的角度而言,有益的蔓越莓是名副其实的酸性食品,而不是碱性食品。相对于血液,尿液的pH值波动比较大,也会受到各种食物的影响。只不过,影响尿液酸碱性的食物,与我们通常听说的酸碱食物有所区别。

 

综上所述,将食物简单地划分酸性、碱性,这样的分类方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诸如选择食物要注意酸碱平衡酸性食物对健康有害的宣传,是在误导大众,不值得提倡的。食物也不能通过调节血液pH值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蔬菜水果对健康之所以有益,在于它们提供了我们身体必须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并不是所谓的碱性。纠结于食物酸碱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有10条,适合于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这10条是:

    1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
,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4
,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5
,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6
,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7
,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8
,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9
,如饮酒应限量。

    10
,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