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赖清辉
进入夏季以来,一部分前来就诊的患者变得不愿意服用中药了,细问原因后得知,原来那些患者认为在炎炎夏日里吃中药会导致上火,或者自己的胃本来就不好,吃中药后可能会伤到自己的胃。其实不然,他们的看法是有失之偏颇的,是否服用汤药的关键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与体质来决定的,季节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因素。
我们知道中药有寒、热、温、凉之分,有些药具有温热性,有些药具有清热性,有些药能泻下,有些药能平调阴阳……适合夏季的中药方有很多,很多中药汤剂能清热下火、消暑生津,服用后不但不会上火反而能治疗上火病症。而且,根据“冬病夏治”的理论,对于一些痹症患者来说,在夏季病情大多会得到有所缓解,此时可在痹症患者的汤药内加入附片等温阳上火的药物来补充人体的肾阳,以取得更加好的疗效;对于阳虚、气虚的患者也是可以服用一些药性偏热的补阳、益气类中药来治疗的。
但是,由于夏季气温比较高,在进行中药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要注意中药汤剂的保存方法。同时,由于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饮食禁忌,在服药的过程中要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加重疾病或降低疗效。
一,医院或者一些药店代煎的中药一般采用真空密封包装,虽然保存时间是比较长的,但最好还是把药液放在冰箱里储存,保存时间不宜超过七天,不能图方便请人代煎多袋中药拿回家慢慢服用。如果药液袋鼓起或者药液变味、有气泡时,药液很可能已经变质,最好不要服用。
二,自行煎药时,一服药一般的患者是一天煎两次:早上煎一次,药渣到晚上再煎一次。在夏季的话,患者可不能再这样煎药了,而是应当煎出一次后,再加水煎第二剂,两次药剂相混后分两次服用,第一次早上服用,第二次的留取来在晚上服用,此时,汤剂应及时放入冰箱低温保存,饮用前应先加热。自煎的汤剂一般不要隔夜后服用。
三,平时生活中,有些人把药材放入冰箱内,以便延长存放时间,这种做法也是不恰当的。将药材和其他食物放在一起,不仅各种细菌易侵入药材,而且冰箱内湿度大,药材也容易受潮发霉。夏季空气湿度比较高,最好将药材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湿度不宜过高。
四,进入炎热的夏季,很多人喜欢喝冰镇啤酒、吃烧烤和海鲜,但对于正在服用中药的人来说,这些饮食习惯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冰镇啤酒等生冷食物性属寒凉,食用后容易损伤脾胃,服用汤药时要少吃;而由于夏季阳气较盛,再吃烧烤、辛辣、辛温食物容易阳上加阳引起上火,因此服药期间都不宜食用,以免会影响到药效;同时,咖啡、茶等饮料中含有鞣酸等物质,对药效也有影响,应与服用汤药的时间错开。
还有,在为别人诊治的过程中,我也经常会发现,一些中药汤剂的味道确实比较苦,不用小说孩子,就是大人喝着都很困难。于是有些患者为掩盖其难以下咽的苦味,便在汤药里加些糖,以改善口感,能够顺利服下。其实,这种只顾口感的做法是不宜提倡的,否则轻者降低疗效,重者还会产生副作用。
我们知道,在每个方剂中,组成的药物皆有“酸、苦、甘、辛、咸”的不同,药性也有“寒、热、温、凉”的差异。而糖类也具有一定的药性及疗效,例如,糖具有润肺和中、补脾缓肝的功效,可用来治疗肺燥咳嗽、口干舌燥、中焦虚、胃痛的病证,因此中医也把糖类作为一味中药。既然是药,必然也是有它的一些禁忌的。
首先,多食糖会助热,如果病人具有腹胀中满、湿热停滞体内、痰积聚在体内、舌苔厚腻等情况时,一般严禁加糖,以避免不良反应;有痰者也不宜服用。
其次,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如果把白糖加入温热药剂中,或把红糖加入寒凉药剂中,都会减弱药性,阻碍药效的充分吸收,影响疗效。
再次,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糖类特别是红糖,含有较多的铁、钙等元素,中药中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可与之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继而产生浑浊、沉淀,不仅影响药效,而且危害健康。
最后,有些药是要通过利用苦味来刺激人体的消化腺分泌的,从而更好地发挥疗效。例如黄连,就是通过味觉感受器的兴奋,进而提高食欲中枢的兴奋,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分泌增加,从而发挥健胃的作用。如果加糖,就会失去这种作用,也就达不到治疗的效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