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赖清辉
谁都知道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是许多基层老百姓、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老百姓就医的首选,新出台的新医改也强调“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然而,在现有医药卫生体制下,中医药这种的特点恰恰却变成了其发展的瓶颈。这一种现象的出现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希望国家尽快出台合理的中医药政策补偿机制,完善推广和使用中医药相关医保政策,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以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在新医改中的作用。
收费便宜、报销难,中医“西化”渐成风。
中医院核心竞争力是医院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的发挥,如院内制剂,但目前很多中医院院内制剂使用量不足药品使用总量的10%。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医医院都以“西养中”为生存之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今的中医院出现了普遍的“西化”倾向,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现有医药卫生体制下,其根源在于中医收费便宜、医保能报销的项目极少。
目前,职工要吃饭和医院要发展主要是靠自己,收费低意味着收入少。像中医推拿,医生按30-40分钟才30元钱,当然更愿意让患者动手术,一刀下去一、两千元就到手了。由于价值与价格的背离,中医实际上是在“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由于中医整体弱势的现状,一些中医医生无奈“西化”或转行,这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是十分不利的,一些优秀的中医学术思想得不到有效地继承和发扬。如中医治疗闭合性骨折,采用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中西医都说好,但是价格的原因,手法治疗百八块钱,手术开刀千元以上。
医药准入“门槛”高,昔日良方渐消亡。
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上,中医中药是相辅相成的,药为医用,医因药存,两者具有较强依附关系。而目前《药品管理法》按西药的管理办法来管理中药,让越来越多好的中医良方和手法濒临失传了。该法要求,药品原料是必须达到药用标准和食用标准的原料。按这个标准,这个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不能再自行生产了。这就使得很多院内制剂的生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中医的一些绝活绝招都在“管制”中被扼杀。虽然按照国家现行对院内制剂的管理要求,医院必须建立制剂室。但是由于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投入严重不足,在我们国家的县级中医院过去都往往有制剂室的,但由于现在院内制剂要求太高,运营成本太大,利润空间规定又只能在5%,导致目前很多很多的县级中医院都关闭了制剂室。
特色优势需重视行业发展盼扶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被称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并且国家财力有限,医保筹资水平较低,决定了国家不可能全部包干负担医药卫生费用,为此必须寻求一条适于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道路,那就应该让中医药成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较强支撑和可持续的重要力量,建议尽快出台以下政策,扶持行业发展。
第一,建立合理的中医药政策补偿机制,对公立中医医院使用中药饮片、中药院内制剂和中医非药物疗法产生的政策性亏损实行补贴。例如,制定鼓励使用中药饮片的政策,增加药事服务费,同时按照医院已使用饮片量的20%-30%给予补偿;运用非药物疗法技术项目(如针灸、推拿、拔罐等),服务以人次计算给予经费补偿;允许医院中药制剂(取得省药监批准的)在一定区域内调剂使用。
第二,完善推广和使用中医药的相关医保政策。建议增加中医药服务项目报销目录和提高中医药项目报销比例,降低中医院住院“门槛费”,这样既能鼓励医疗机构使用中医中药为居民服务,又能节约总体医疗费用。
第三,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的薄弱环节主要在乡村和城市社区,建议进一步加快乡镇和社区卫生机构中医科室的设置和中医药人员的配置,强化各级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责任.
第四,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议由政府保障基层中医药人员基本工资待遇,由财政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的基本工资待遇实行全额预算,并进行中医药运用质和量的考核。同时,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技术培训,培训一批基层中医专科人才,运用中医特色疗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