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过年过节,似乎就是离不开个“吃”字。早饭刚吃完,就开始琢磨中午吃点啥,午饭还没消化呢,晚饭的材料又开始准备了,就是看个电视,还得嗑个瓜子喝个饮料,或者抓拉点其它小零食的,而电视里正播放着《舌尖上的中国》。做为一个吃货,这日子再幸福不过了。
不由想起前一阵子看过一本经典美食文章汇粹,恰巧也叫《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收集了数十位中国现当代文化名家谈论美食的散文,既有传统大菜,也有特色小吃。我既喜欢吃,又喜欢书,所以对这样的精神文化大餐是爱不释手,一看再看。
不过看多了,也不会所有的文章都看,而是有所选择。有些文章反复研读,有些则一翻而过。同是被称为名家,可这笔下功力还是大有差距。
最喜欢梁实秋的文章,以前就常看他的《雅舍小品》。他的散文语言简洁又不失韵味,幽默风趣而不贫嘴,余味悠长而不故弄玄虚,样样都恰到好处。他笔下的美食,有着对老北京传统文化的怀念,既平民却又精致,并不拘泥于食物本身,有无限的故乡情怀、平民情怀、生活情怀蕴于其中。
丰子恺的《吃瓜子》,不管看过多少次,都会忍不住哈哈一笑。大家大多知道老先生的漫画,可有不少人恐怕不知道他的文章这般的幽默风趣,又这么的辛辣犀利呢。
舒乙的《春饼》也非常耐看。小小春饼,被他称为食之王,除了“其鲜
其美”,恐怕还因为这是老舍先生的生日必吃之食,所以饱含着浓浓情意。
提到老舍先生,当初读《四世同堂》时,就被他笔下的老北京金秋给迷住了。一点白霜也没有被蹭掉的水果,被摆成了立体的艺术形状,还有那些唱着叫卖“水杏儿、我的小白梨儿”的小贩们,真是活色生香。他和梁实秋一样,用生花秒笔描绘了一幅老北平的风情画卷,怎一个“美”字了得。害我都感叹,都怪现在的人口移居,把当地的一些传统文化都给冲击的七零八落了。
汪曾祺老先生会吃写吃那是出了名的。平时在杂志上,如果有一篇汪老先生的文章,那我是很乐意看的。可是和梁实秋、丰子恺一比,他的文章却变成了有些失水的甘蔗,渣多汁少,吸引不了我了。是不是因为追求语言的平实和风格的淡然,反倒失了韵味呢?
周作人的散文从来就不喜。曾有文评说他的文章达到了“平淡”的最高境界,可惜我欣赏不了。淡而无味,看似白开水,还真是白开水,甘蔗只嚼渣,谁喜欢呢?
与汪曾祺同称名的林斤澜,他可是被称为“短篇圣手”,我是久慕其名。平时他的文章看的少,可是书中收的两篇散文我都觉失望。
大师们尚有高低,其它的年轻名家们更是明显的稍欠火候,不耐看了。名厨们在刀与火中追索厨房的秘密,全凭食客们的一张嘴来判高下。笔下江山虽不见刀光火影,可也有我这样的无名小卒在指指点点,我这胆大妄为,真是对不住了大师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