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威的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有感
领雁工程小学校长班:叶信群
读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知道杜威的“从做中学”非常强调个人的实际经验和儿童的主观兴趣,是以实用主义的“经验论”为理论基础的,也就是实用主义教育学所谓的“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他改革了传统教育,使以书本为中心变为以做为中心,把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儿童变成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太阳。但随着教育的发展,杜威的“从做中学”也出现了弊端,因为他仅仅鼓舞儿童从生活中学习,从而陷入了经验主义。随着课程现代化的进程,课程开发逐渐摆脱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分离,逐步走向统一和融合。在国际课程改革的主流理论——建构主义的影响下,我国也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克服了单一的学科课程,形成了一套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实现学科课程的活动教学,即“课外教学系统化、课内教学活动化”。在这里,我主要谈谈读了这本书后的一点体会。
杜威的活动课程由称为“经验课程”、“经验本位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杜威的实用主义活动课程是以他的“经验主义”教学论为基础的,竖起“儿童中心主义”的旗帜,倡导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具体地说,他是以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出发的,即“教育既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
1、“教育即生长”:杜威指出,“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成长。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生长和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于不同情况的生长方式。”所以说杜威的“教育即生长”首先意味着教育是个自然的过程,教育无需用成人的标准来框定儿童,避免所谓把儿童期理想化。他认为儿童的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从而确定儿童和成人主体价值方面的平等性,这也就是他的著名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又指出:“既然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和生长有关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有一句平常话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这意味着教育是一个不断改造、不断开拓、不断转化的过程,因为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另外,杜威还提出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即未成熟状态给生长提出了可能性,也正是因为这未成熟状态,儿童才表现出依赖性和可塑性。所以说杜威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生长的需要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而不能要求儿童达到成人的环境标准。
2、“教育即生活”: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对斯宾塞的“教育准备说”的批判,他认为这种“教育准备说”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如他认为“这种观点丧失动力”,的确,学生对将来的事缺乏紧迫感、不明确预备的目的、如何去预备,这必然会带来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其实杜威批判“教育准备说”助长了犹豫不决和拖延也是说明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使得教育也无法达到明显的效果,所以杜威在此就强调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强调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做中学”。但杜威的这种“教育即生活”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仅囿于儿童的生活圈,缺乏广泛性和系统性。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杜威认为教育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这超越了传统教育本质中的二元对立论,认为“教育就是通过传递过程使经验的意义得到更新的过程”,从而也认为发展是儿童在先天本能与冲动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增加经验的过程,所以说杜威强调“教育是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或改组”的观点,这是从他的“经验主义”教学论出发的,看到了经验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但却由造成了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另一种极端——“活动课程”,容易陷入经验主义教条的深潭,因为杜威认为教育内容就是来自于儿童的生活,教育就应该“以儿童为中心”设置课程,让儿童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然成长,这就忽视了儿童理论知识的获得,因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可能万事都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而应该熔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于一体,使学生的知行发展起来。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熔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为一炉的新型活动课程,超越了“个人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的对立,从这一点上讲它也就是有些专家所提出的“学生本位课程”。她决不仅仅是杜威所倡导的实用主义活动课程。实用主义活动课程把“做中学”视为全部课程理论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在“儿童中心主义”的理论下以“活动”为中心设计课程,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以系统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的藩篱,但却避免不了只满足于学生当下的需要和兴趣而缺乏理论知识学习的不足。所以开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具有推动课程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能为知识社会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