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来不想这么早谈pH的问题,因为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做完,但是既然醋和甘油的事情有人问了,我就多写一点罢。
你会几乎每一本皮肤学的著作上读到关于皮肤pH值的数据,一般是弱酸性,正常范围是4-7,理想应该在5.5左右。这个说法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
皮肤具有pH自稳功能,当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消除后,会逐步恢复到正常值,例如皂基洗面之后,测得的数值就是如此。当皮肤pH向碱性趋向时,会启动丝聚蛋白酶系统,角质细胞的连接变得松散,皮肤屏障功能减弱。
研究者们已经观察到,在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患区皮肤pH更高,因此认为pH在皮肤屏障功能调节上可能有重要作用。不过由于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都不是我的研究领域,所以这些信息我也没有放在心上。
2013年12月,我去成都参加全国医学护肤品及皮肤无创测量培训班,@李利教授 在讲课时谈到她们实验室观察到敏感性皮肤的pH值偏高,因此她在门诊上遇到敏感性皮肤的患者时,常会建议患者用一点白醋加到水里洗脸,借以降低皮肤pH值。
往洗脸水里加醋那是江湖上流传很久的方法,我以前觉得民间这些方法没什么科学依据,无非是个心理安慰罢了,这是第一次在正式学术场合听到讨论这件事。
别急,故事还没结束,前面这事儿我也没太往心里去。2014年3月,我前往华西医院参加冉玉平教授主办的全国医学真菌学培训班。讲课的有南京皮研所的刘维达教授,他讲的内容之一是念珠菌性阴道炎(以前称霉菌性阴道炎),谈到女性生殖道的微生态和pH问题:生殖道健康情况下是酸性的,这得益于其中生活的大量乳酸杆菌,它们分泌乳酸,使pH值保持得较低,从而抑制了念珠菌的生长。一旦乳酸杆菌减少,pH上升,则念珠菌大量繁殖,造成阴道炎,念球菌的最佳生长pH是多少呢?5.5左右。(所以女性不要经常用抗菌的东西洗)
好吧,念珠菌不算是皮肤表面的主要致病菌,我也不太关注,但我很关注几种主要的皮肤微生物,也是我的课题内容:表皮葡萄球菌、马拉色菌、痤疮丙酸杆菌(现在还要加上短波单胞菌、盐敏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为了课题当然要先作综述和文献检索,所以中间有几个月我一直在干这事儿。查到资料,国外有学者发现这些菌都有最适生长区间,与念珠菌的区间差不多。这些论文的影响因子并不高,在我读过的著作里也很少引用,所以我也没有重视。
有一天,我家冰宝跑进我的实验室玩,我当时突然想,看看她这完美的皮肤,pH是多少呢?一测之下,大吃一惊,我以为是pH没有校准,遂重新校准仪器,再测,发现数值与教科书上说的理想值相差甚远——为什么呢?pH值4-7,看起来间距很小,只不过中间隔两个个位数而已,但pH是一个以10为底的对数,从4到7,氢离子浓度相差1000倍(我读书少不知道算错了没)。这好比你有一千万,住别墅,我有一万块,买不起半个平米,咱俩都在正常范围,但这基尼指数是多高的!
我还是不太敢确定我的测试结果(虽然测试仪器是国际皮肤学公认的德国CK皮肤专用pH计),于是隔了几天又把外甥叫到实验,测了他面部的pH,发现结果很接近。于是,我留了个心,在课题试验的时候,加入了测试面部pH计的内容,预试验和正式试验共48人,每个人脸上测4个位置,然后我发现:所有这些童鞋都处于教科书上正常的数值范围内,有部分童鞋是5.5——也就是大家平时口口相传的理想值。但是,每一个人皮肤都是问题性皮肤,而且初步观察(因为最后统计学结果还没有处理完只能先这么说),问题越严重,pH值越高,也就是更趋向于中性——但是,仍然是弱酸性。
这时候,我意识到笼统地说“弱酸性”这句话可能有问题,因为4、5、6都可以叫弱酸性,但氢离子浓度差距是十倍百倍。
本月,我随刘老师(没错,就是我导师)参加上海家化主办的学术会议,参观研究发中心时与中心鲁楠博士交流,谈到pH的问题,我问她们有没有测过,她说有测过170多名幼儿的皮肤pH,和教科书上说的不一致,但是结果与我的接近,至此,我意识到,皮肤的pH调控与作用,是非常精微的,而之所以有一些人使用醋加在水里洗脸,皮肤有所改善,很可能是利用了这一点,只是……没有人去研究过。后来,我在给一些童鞋支招时,根据测得的数据,偏高的就建议选低pH的护肤品,然后。。。然后。。。有人啥别的也没用,就好了。。。就好了。。。
====================我是万能的分割线=====================
我在关于醋和甘油那条微博里说醋可能不是最理想的,为什么呢?
因为皮肤在天然情况下,是有多种天然酸的,与盐类一起构成了缓冲系统,这可能是皮肤pH自稳态的机制之一。有哪些酸呢?
- 乳酸:由汗腺泌出,或者由乳酸杆菌合成,嗜热链球菌等也是可以合成的;
- 一些氨基酸残基(比如PCA):皮肤角质细胞分解得来;
- 游离脂肪酸:角质形成细胞产生一部分,另一部分来自毛孔中三酰甘油的分解;
- 丙酸和丁酸:来自丙酸杆菌属;
- 壬二酸:马拉色菌可产生。
- 也许还有其它酸类,没有被重视或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