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卡姆果护肤品评测抗氧化时尚 |
分类: 护肤成分解析 |
平时大家看到护肤品的评测,可能就是觉得抹在蘑菇上弄一弄,似乎很容易的样子。其实,每种不同类型的护肤品、化妆品,都可能需要根据其特性来设计试验,然后才能得到相对客观、准确的结果。
最近评测了一款PTR(彼得罗夫)的卡姆果精华(原谅我常常记不住现在那种又长又复杂的护肤产品名字。。。),把这个过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希望大家能够知道,评测一个护肤品并不是抹在蘑菇上那么简单。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的童鞋,都可以了解一下实验室里面都是怎么“玩”的。当然,这仅是针对其中一种类型的产品、一种功能进行的测试。皮肤学实验室里仪器很多,除了基本的理化分析类,还有生物学的那一套(生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体视显微镜、组织病理切片etc.),微物学的那一套(微生物接种、培养、染色、观察),还有人体生物生理学特征无创测量那一套(皮肤镜、Visia、CK、Biox等等),再流逼一点,还有日光模拟器,甚至冲淋设备等。将来如果还有其它的一些测试,如果我有时间和精力的话,也可以分享出来大家看,你们就知道:理工男=理工难,活得不容易啊不容易。
好了,言归正传,看这次的评测。
一、
卡姆果(Myrciaria dubia)英文名叫Camu Camu,产于亚马逊流域的巴西、秘鲁等地,是一种中小型灌木,开白色蜡质小花,产红色或紫色浆果,果实中的维生素C含量高得出奇,达2~3%[1],也就是100克果实中含有大约2000~3000mg,这在植物中是非常罕见的。柠檬是大家都认为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水果,为22mg/100g[2],这个含量大约只是卡姆果的1%。
Zanatta (2005)等用HPLC测得卡姆果中含有较丰富的花青素[3],Daniela Fracassetti(2013)等利用HPLC,鉴定出卡姆果中含有的53种多酚类物质,主要是鞣花酸、鞣花丹宁等[4]。
考虑到卡姆果的诸多抗氧化成分含量丰富,不仅有维生素C,还有大量黄酮类、花青素类物质,不少研究都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测定。Rufino(2010)等采用不同方法测试了18种巴西野果的抗氧化成分和能力。以对不同自由基的50%清除率所需的最低浓度(EC50)为衡量标准,卡姆果的液态有机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EC50值为42.6 ± 1.4,在18个样品中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位列第一[5]。
不难预料,护肤品、营养学界对这样一种果实的开发利用一定会充满热情。连Perth now在南美吃货旅游指南中都把卡姆果之旅列为推荐线路之一[6]。
二、
PTR卡姆果的产品似乎在美国早已上市了,今年才进入中国。我第一时间拿到了两款含有卡姆果提取物的产品,一款是霜,一款是精华,我对精华进行了简要评测。
理解一个产品的第一步是看成分表。这款精华的成分表如下:
WATER, MYRCIARIA DUBIA (CAMU CAMU) FRUIT EXTRACT(1), ALCOHOL, POLYACRYLAMIDE, POLYSORBATE 20, CYCLOPENTASILOXANE, C13-14 ISOPARAFFIN, DIMETHYL ISOSORBIDE, SOLUBLE COLLAGEN, ZEA MAYS (CORN) OIL, CHOLECALCIFEROL, TOCOPHEROL(2), RETINYL PALMITATE(3), POLYSORBATE 80, SODIUM PCA, LAURETH-7, CYCLOHEXASILOXANE, PHENOXYETHANOL, POTASSIUM SORBATE, SODIUM BENZOATE, MICA (CI 77019), FRAGRANCE (PARFUM).
可以看到,这款精华中含有三种关键的功效性成分(上表中用数字标出),应该说这种搭配是比较合理的:
(1)MYRCIARIA DUBIA (CAMU CAMU) FRUIT EXTRACT
即卡姆果提取物,含有丰富的VC和黄酮类物质,在成分表中排列第二位,添加量很高,这是保证其有良好抗氧化能力的基础。
(2)TOCOPHEROL
生育酚,即维生素E。是非常强大的天然抗氧化成分,与VC之间可形成协同效应,是皮肤表面主要的抗氧化成分,对皮肤紧致、年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RETINYL PALMITATE
视黄醇棕榈酸酯。维生素A的衍生物,可延缓皮肤老化,使皮肤有弹性、透亮。对粉刺也有改善作用。
其它的是基质、防腐、香精等辅助成分,可不必关注。这款产品中含的油分非常少,这为利用较为准确的方法对最终产品的抗氧化能力作In vitro测试提供了方便。如果是标准的乳化体,破乳过程可能会对产品有效成分造成影响,这样最终的结果就不一定准确(这种事儿以后有机会再慢慢八)。
此处需要插叙一下。化妆品行业常有一个比较隐晦的做法,就是只在产品中添加极少量的有效成分,就宣称含有XXX神奇的成分。我见过个别南棒的产品,植物性成分添加量低于千分之一,比香精都要低好多倍,就敢号称“植物护肤品”,由于植物性成分测试起来相当复杂,一般人也搞不清楚,拿到手里,也很难衡量它在某方面的能力。
那么这款产品会不会给力呢?咱没那么多时间去做人体试验(这个俺的实验室是可以做的。俺有那些仪器,但是一般试验要做一两个月才会有结果,自体对照,至少15人参与),那么可否考虑体外试验?若有客观的衡量标准,通过仪器是可以快速得到结果的。而这款产品的剂型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于是,我使用了一种邪恶的方法……我敢说,很多产品可能都不敢接受这种精密仪器赤裸裸的挑战。下面,重点说一下这个方法。
三、
首先,卡姆果提取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黄酮类物质,它们可以抑制黑色素生成,也可以抗氧化(实际上抗氧化也是抑制黑色素合成的机制之一),理论上,宣称添加了卡姆果提取物的护肤品,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如果能通过测试知道护肤品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就知道是真添加还是假添加,是真给力还是假给力。
维生素和花青素等卡姆果的提取物都是溶于水的,这款产品是精华,很容易把里面的固、水、油相物质分离开,而不对产品本身的性能造成影响。
将分离得到的清液进行自由基清除试验,就可以对它的性能有一个相对客观准确的判断。我选择了测试抗氧化能力普遍认可的一种方法,叫作DPPH自由基清除测试。取一定量的DPPH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我们就知道里面有多少自由基,自由基含量越多,它在570nm下吸光度越高;如果加入了样品后,自由基被清除掉,570nm下的吸光度就会降低。通过定量分析,就知道样品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清除掉多少自由基[7]。所以就有了下面的试验(因为多数人不是从事分析化学工作的,此处介绍从略,大家知道这个过程即可):
3-1 配制DPPH自由基,密封于4℃冷藏备用;
3-2 将样品以蒸馏水稀释10倍,4000rpm均质;
3-3 稀释液2000rpm离心15min,得中层清液作为待测液;
3-4 按一定比例将样品、空白对照品(95%乙醇)混合,反应30min,并与DPPH液分别测定570nm吸光度;
3-5 根据公式将吸光度数据代入,计算自由基清除率。
四、
这款精华的10%稀释水提液,30min自由基清除率为96.27%。
从测试结果来看,其抗氧化能力是比较强的,与产品成分表的位置对比,属有效添加。
五、
本试验对样品进行了稀释,是为了试验需要(离心提取),以避免其中的不透明物质造成可能的测试干扰。若不稀释,其抗氧化能力会更强。
本测试侧重于水溶性抗氧化物质(主要来自卡姆果提取物),未考虑油溶性抗氧化物质,主要是维生素E。从测试的结果来看,产品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能力,测试能得以顺利、成功地进行,与其剂型有关。如果是霜剂、膏剂,不能良好地在水中分散或者油相水相难以分离,则可能需要使用在体试验方法来测试[8]。
这款精华液的气味较复杂,头味、中味、后味不同。头味略冲,数秒后消失,可能因酒精类成分挥发所致。中味醇厚,后味幽然。由于其酒精含量较低,故造成刺激的可能性较低。较之市场上其它以维生素C/抗氧化为主打的产品,这款产品在温和度和产品性能之间取得了平衡,这对偏敏感的肌肤相当重要(因为一些高浓度的VC产品有很强的刺激感,部分人士不能耐受)。
在包装上,本款产品使用了真空泵包装(如下图),这对于保持其中抗氧化成分的稳定非常重要(说实话这比弄个什么青花瓷瓶子可给力多了)。因此总地来说,这款产品应当可以美白、抗衰老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可排除概念炒作嫌疑。
参考文献
[1] Wikipedia. Myrciaria dubia[OL].
[2] 贾润红.常见食物的维生素C含量.美容营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Feb. 2012:34.
[3] Zanatta C F, Cuevas E, Bobbio F O, et al. Determination of anthocyanins from camu-camu (Myrciaria dubia) by HPLC-PDA, HPLC-MS, and NMR[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5, 53(24): 9531-9535.
[4] Fracassetti D, Costa C, Moulay L, et al. Ellagic acid derivatives, ellagitannins, proanthocyanidins and other phenolics, vitamin C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two powder products from camu-camu fruit (Myrciaria dubia)[J]. Food chemistry, 2013, 139(1): 578-588.
[5] Rufino M S M, Alves R E, de Brito E S, et al.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antioxidant capacities of 18 non-traditional tropical fruits from Brazil[J]. Food chemistry, 2010, 121(4): 996-1002.
[6] Perthnow. Eight top places to visit on South America’s super food trail [OL],http://www.perthnow.com.au/travel/world/eight-top-places-to-visit-on-south-americas-super-food-trail/story-fnjjveie-1226878884180.
[7] 董银卯,孟宏,何聪芬等.养生护肤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8] Robert Baran, Howard I. Maibach. Textbook of Cosmetic Dermatology[M].London: Informa Healthcare, 2010:50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