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2011-05-04 10:44: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科研 |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我校申报的科研课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经方正县教育学会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审定,被确立为方正县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课题编号:FJX1009号),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研究目的,特将开展课题研究有关情况汇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理论背景:
为实现民族的创新,国家正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从国家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来看,其核心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施上。而当前相当数量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已滞后于培养人才的要求,这些教师虽然对新的教育观和教学理念有所认识,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还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指令者和监督者,陈旧的教学观念导致的不良教学行为比比皆是,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现象仍然存在。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索性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地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观下,“新基础教育”从对教学设计的要求开始,经实施教学过程,到反思和重建,向教师提出一整套教学行为的新要求,并通过这些行为推动教师回到“研究”之中,从而促进教师发展。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如何让有效教学行为的理念“本土化”、“实践化”,将教师教学行为合理分解,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去,在微观层面做群体性、持久性研究,从根本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现实背景:
从我校的情况看,有两种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一是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的“海底”现象。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理论如同大海的海面,波涛汹涌。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繁重的教学任务、学习上的惰性等,又如同处在大海的海底,较为平静。因此,在广大教师和教育理论之间,急需架起一座“桥梁”。二是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大部分的老教师由于长期受凯洛夫“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恪守陈规,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一味地“满堂灌”。一些青年教师虽有改革热情,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指导,因此课堂教学行为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教学效率不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主要概念及其界定
所谓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教学行为: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实践活动的系统的研究。研究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教学理念、教学结果、教学伦理、教学背景,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形成的有效的教学行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本课题准确把握和反思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与实践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最为困惑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强化研究者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达到教师专业与新课程共同发展,唤起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愉,改进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现实意义:目前就我校的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这些无效或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行为的偏差而造成的,诸如教学行为的缺损,教学语言发生问题,教学任务布置不明确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存在以下的教学行为问题:
1、教学时间的缺损: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课时之间的关系。
2、学习主体的缺损:“满堂灌”、“满堂问”、“满堂动”,要么一讲到底,要么不论问题难易都让学生逐个回答,全部动手,一一讨论,致使简单易得的知识重复率高,教学重点不突出。
3、调控能力的缺损:在课堂管理方面,我们看到学生的自由度加大了,课堂氛围也较以往活跃了,但教师对课堂局面的调控能力却没有相应的增强。
4、目标的缺损: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一味追求课堂教学表面形式,包装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蔓延;而且忽视对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因此,怎样走出教学高耗低效的误区?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去带动学生有效的学习,从而实施好有效教学?是我们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理论意义:本课题力求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探索教师教学效益的最优化与个性化,通过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
本课题是研究者借助本人的行为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与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目的是不断改变行为者的行为,并使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与行为,达到转变与更新教育理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与师生互动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关注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策略,从而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本课题主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理解掌握知识并非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被动的、镜面式的反映,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本课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大的实践意义,在研究中用理论指导教师的实践,在实践中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必须改善教学行为,从传统的学生学习的指令者、坚定者,以及传统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组织者、引导者,辅导员,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
我们想以“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为课题,在教学中实践尝试,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努力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为小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我们拟从建立体系和结构框架的维度,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去研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比如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组织、教学结构与教学要素、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等范畴去研究和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进而去构建融合新理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
首先,在对有效教学行为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法。其次,运用文献法进行系统学习,以确保本研究建立在前人或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实现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再次,运用问卷调查法,统计技术描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并分析导致教学有效性现状的原因。最后,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本课题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观察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能力综合测评法。
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具体操作:
①研究日志。指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个或几个事件的观察。对教学内容、活动、对象的情感态度、认识、反思、假设、分析、感想、评估等,这些都应及时记入日志。和普通日志不同的是对情感态度、投入、认识、反思、激发、刺激等要描述记录。
②观察记录。有意识的对教学对象进行观察,为教学研究采集数据或客观描述事件的事实、场景、过程、原因、结果。
③研究课和批评课。有计划地开展主动接受批评指点的研究课、批评课,给听课者提出任务,交待素材,以批评为主,进行批判性思考,自觉调整、改进课堂教学的策略与行为。
④案例分析。
⑤积累必要的记录新课程教学过程的照片、录音、录像等资料。
⑥问卷调查。
⑦访谈(分主位访谈和客位访谈)。
⑧分析、综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写出阶段性成果报告和结题报告。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即从问题出发形成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馈、调整研究方案。收集、学习近两年来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
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叙事分析等。如观察法主要用于观察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并以此分析、反思教师行为本身行为背后观念的合理性。
五、研究措施
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主研人员和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2、制订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严格按照方案和计划实施实践与研究。
3、强化管理,加强研究。学校每期开学初,把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纳入了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由学校教导处牵头,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方案,制订计划,期中和期末对本期实验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4、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定期研讨,总结经验,写出实验报告和论文。
5、加强档案管理,定期对实验资料收集归档。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
①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现状,组建课题组;
②调研教师和学生状况分析,以教师分析为主;
③培训课题研究教师;
④制定研究目标;
⑤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申报备案。
(二)研究实践阶段:2010年8月——2011年12月
①开题;
②制定学期研究计划;
③按计划开展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④召开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研究总结会和课题研讨会。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①整体分析、综合,进行数据统计;
②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③形成各种科研成果;
④接受课题研究的检查、鉴定。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的显示
1、《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理论研究成果)
2、《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践与研究论文集》(行为改进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情况及分工
|
主 持 人 |
江凤臣 |
性别 |
男 |
民族 |
汉 |
出生年月 |
1969年4月 |
|||
|
行政职务 |
教务主任 |
专业技术职称 |
小学高级 |
研究专长 |
行动研究 |
|||||
|
最后学历 |
大专 |
最后学位 |
|
|||||||
|
工作单位 |
方正县会发镇中心小学 |
联系电话 |
13836058135 |
|||||||
|
通讯地址 |
方正县会发镇中心小学 |
邮政编码 |
150812 |
|||||||
|
电子信箱 |
huifa.7156150@163.com |
|||||||||
|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 |
||||||||||
|
姓 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研究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
||||||
|
李 |
小一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副组长 课题管理与行动研究 |
||||||
|
刘景贤 |
小高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副组长 课题管理与行动研究 |
||||||
|
韩国娟 |
小高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 |
||||||
|
张慧敏 |
小高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 |
||||||
|
范 |
小一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 |
||||||
|
曹晓萍 |
小高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 |
||||||
|
吴丽红 |
小一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 |
||||||
|
李艳敏 |
中二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 |
||||||
|
隋艳芝 |
小二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 |
||||||
|
薛玉香 |
小高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 |
||||||
|
刘海艳 |
小一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 |
||||||
|
杨自艳 |
小一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 |
||||||
|
常丽红 |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 |
||||||
|
韩艳萍 |
小一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 |
||||||
|
杨丽莉 |
小一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行动研究 |
||||||
|
徐淑敏 |
小高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信息搜集理论指导 |
||||||
|
张立峰 |
小一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资料整理 |
||||||
|
马学良 |
小高 |
会发镇中心小学 |
教育管理 |
经费保障 |
||||||
九、课题研究经费及设备保障
课题研究由县教育学会专职科研人员和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进行专家引领,能给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课题组成员由一线教师组成,他们有强烈的科研热情,是行动研究的骨干力量。学校教科研有较好的基础,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非常重视。
本课题研究将历时两年半,以每单周三为学习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使课题组成员在进行教学时有较深厚的知识基础;专家引领,定期请专家对课题进行具体指导;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为教学行为的转变和课题研究提供能力保障;每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交流心得体会。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谢谢大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