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的季节(散记二中劳动基地活动)
(2025-06-29 10:15:32)收获的季节(散记二中劳动基地活动)
吴振中
新学期,新气象。本学期一开始,校领导就开始“规划”学校后山的一片荒地了。原先种植了一些树苗,但成活率不高,如果维持现状,任其发展,便是浪费土地资源,怪可惜的。经过领导们的多次查看,调研,觉得改造成“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还是可行的。这真是一个英明的决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教育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的事,也不只是在“故纸堆”里的翻找,更不是简单的记忆,背诵,演算和模拟。我们提倡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既要寓教于乐,又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培养学生动脑思维的能力,又要促进他们动手耐劳的能力。劳动实践基地方案的实施,无疑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得到了身心锻炼,给沉闷枯燥紧张的校园日常注入了“鲜活”的生机。
说是一片空地,其实就是山丘被推平的状态,因此土壤并不肥沃,而且很板结。经过挖机的初步平整,便有了“基地”的雏形。但因为地表太硬,普通工具根本不能翻出新土,何况土里还夹杂着大量的石块,所以暂时还不适宜作为耕地种植。学校先按年级部划片,然后年级部按班级划成小块分给各个班级。这样,每个班级就有了一块或大或小的“菜地”了,当然美其名曰: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我总是消极地认为:这样的地块,连蚯蚓都钻不出来,还能种菜?何况现在的学生没有一点劳动技能,就连老师也不一定有劳动的兴趣和精力,估计今后还是会成为“杂草丛生”的荒地的。
在生活上我是懒散的,我以为其他教师和我是一样的状态,所以就猜想种地于我们而言肯定是会“天老地荒”没有结果的。真是没有料到的事,自从学校实施“基地计划”以来,大部分教师都表现出来极大的兴趣,干劲十足。每天课余饭后,后山那片地里就“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是老师们带着班上的学生在捡石头呢。有些班主任还特别用心和在意,竟然自费请挖机到地里翻土掏石,再平整,然后弄成一畦一畦的,菜地的模样便形成了。即便如此,我还是消极地认为:这有必要吗?这么“大动干戈”下本钱,到头来可能“得不偿失”呢。但他们的热情和勤劳一而再再而三证明我的看法是肤浅的,纯粹是为懒惰找借口而已。越来越多的班级都请挖机将自己班上的土地“开垦”出来了,这就给像我这样懒散的教师们带来了压力。大家都在积极开发,我们还能坦然地“默默无闻”“无动于衷”么?那我们荒废在那里的地块不就成了不和谐的存在?迫于压力,我最终还是将班上的“劳动基地”开垦出来了。
土地的确是贫瘠的,土壤少,石块多,不下一番苦功夫,那就难得有结果。班主任们正好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们来捡石头并拔拔野草,再用小锄头将大土块锄碎等。学生也是非常乐意的,毕竟离开了课堂,有了一定的自由,大家一起劳动,说说笑笑,愉悦了身心,竟也不觉得劳累呢。有些班主任还要求学生从家里带点较肥的土壤过来,也有家长自发带肥料过来并帮忙种地的。我们老师之间还特意建了一个“劳动经验交流群”,可以分享种地的心得体会,也可以互相帮助提供一些小建议等。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老师们有信心,有热情,再贫瘠的土壤,有了汗水的浇灌,还能“一贫如洗”么?有从网上买肥料的,有从农家买鸡粪的,也有从加工厂买菜籽饼的。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块块地迅速“增肥”,这就为“播种”打下了沃土的基础。
我们教师真是可爱的人。别看平时上课斯斯文文的,一旦种起地来也是有模有样的。戴上草帽,穿上防晒衣,卷起手袖,挽起裤管,我们就是“种植能手”了,也是名副其实的“园丁”了。有种黄瓜丝瓜西红柿的,有种黄豆花生和红薯的,有种豆角茄子和玉米的,有种西瓜香瓜羊角蜜的,竟然还有种花草甘蔗向日葵的。不过辣椒种得最普遍,这也许和我们东至人的饮食习惯有关。菜里加点辣椒,那是必须的,无辣不成席嘛。反正这个时令的瓜果蔬菜,我校基地的菜园里是应有尽有。学生们也是隔三岔五地过来浇浇水拔拔草,及时向老师报告菜园的情况。老师们也正好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学生现场解疑答惑,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和发展。
种地是辛苦的,也是有趣的。因为有了兴趣,所以也就不觉得辛苦。种地也是需要耐心和责任心的,懒散的人是不配种地的。我因为有了菜地,也在老婆的催促下“勤快”了好几回,自我感觉很“辛劳”,非要老婆烧点“好菜”犒劳犒劳,不然下次我就不干了。种地其实也是技术活,锄草,施肥,浇水,打农药都是常规的手上事,但“因菜施教”却是很难的呢。我们必须要了解农作物的特性,它们对水的要求如何,对土壤的要求怎样,如何剪枝防治病虫害等。例如,种瓜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科学育苗,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我们吴主任和徐主任的地里主要就是种植西瓜的。他们每天早晨、傍晚都要到地里查看,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不经意间瓜苗渐渐长大,瓜藤渐渐蔓延,果花渐渐开展。当你们从旁边经过,感叹这“旺盛”的瓜园时,可曾想到两位主任私下里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汗水,都是劳动的结晶呢!看到有小瓜开始出现时,我们都异常地兴奋,觉得很神奇:一棵小小的秧苗,长藤再开花,竟然变成了瓜。这就是所谓的成长魅力吧!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循序渐进,终于有了果实。瓜越来越多,真是让人喜笑颜开。瓜甜,主任的心里更甜。可有一次我见两位主任竟把许多拳头大的小瓜无情地摘下丢弃?这是为何?是坏了吗?当然没坏。我问:“这不可惜么?”主任回答:“有舍才有得,除去弱小的,才能保证剩下的长势良好。专业地说,这叫‘掐头打岔,主蔓留瓜’,知道么?”这就是经验,这就是技术,而我却显得有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问三不知,六七八九不懂十(事)了。
从三月份开始,老师们陆陆续续播种管理,两个月下来,就小有成效了。辣椒开花了,玉米抽穗了,黄瓜见长了,向日葵也张开了“笑脸”。菜地里打杈的打杈,搭架的搭架,还有彩旗飘飘,瓶子摇摇,为的是让蔬菜更好地生长,同时还要防止飞鸟的啄咬。黄豆花生绿油油一片,玉米地里也变成了“青纱帐”。在钢筋混泥土水泥路瓷砖墙为主的校园里,能有这么一片“生机盎然”的田野气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呢!之前我和叶老师都是到校园外的马路上散步,满眼都是“单调和无聊”。现在我们几个志趣相投的“老几”晚饭后总是要绕着菜地走一圈,不为别的,只为那“满眼的绿,满眼的青,满园的瓜果满园的人”。贴近“大自然”,享受“小心情”。
收获的季节到了,种瓜的得瓜,种豆的得豆。种蔬菜的老师们已经尝到了亲自种植的果实,吃起来那是相当得有滋有味呢!蔬菜多得吃不完,老师们就互相“交流”,只要打声招呼,就可以“自己动手了”绝无“羞耻之感”。家长也是可以自愿来采摘的。蒂落瓜熟,学生们到地里摘瓜,很是惬意。一个一个摘下,又一个一个拎到教室,在班主任“励志演讲”后,大家开开心心吃瓜。此情此景,真是美好的回忆。还好有视频记录了这美好的瞬间,温馨又和谐的画面。校园生活原来也是如此的欢乐呢!
今日放学,我和老婆到地里锄草,刚好路过两位主任的瓜地,而两位主任又刚好在瓜地里劳作,我便驻足与他们攀谈起来。我说:“吴主任,你地里的瓜好像‘死’了不少,怎么回事?”主任说:“最近老是下雨,对瓜生长不利,烂掉了许多。另外也不知什么原因,好多瓜藤枯黄了,估计是‘生病’了。看来还是经验不足,来年要多多摸索摸索,争取越来越还好。”徐主任说:“振中,你说‘天道酬勤’对不对呢?我天天这么努力管理,结果地里的瓜比吴主任地里的瓜少得多,这公平么?”我笑着说:“天道酬勤不一定是真理,但不劳无获绝对没有错。努力了,不一定有成果,不努力那肯定就没有收获。”吴主任点点头,表示赞同并示意我可以到他地里摘一个瓜。我先是客气了一下,然后就不客气地走进瓜地“选瓜”。古有“孔融让梨”拿较小的;今有“振中摘瓜”选较大的。其实我还是比较难为情的。吴主任辛辛苦苦培养的瓜,我却轻轻松松地摘下,这不就是“不劳而获”么?我为我刚才高调的议论而汗颜,我尴尬了。徐主任说:“没事,没事,大瓜就是要及时摘下来吃的,而且分享的瓜吃起来更甜。你要是真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那就写点什么吧。”我笑了,主任也笑了。但瓜在手上,我感觉沉甸甸的,这大概就是“凝聚”的力量吧?
不劳无获。收获的季节,开心释怀的都是先前付出努力的人;先苦后甜。收获的季节,懒惰懈怠者将一无所得。种地如此,学习亦是如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6月25日,高考发榜,几家欢乐几家愁。乐有乐的道理,愁有愁的原因。要想青春无悔,只能是四个字:努力+奋斗。
2025.6.29